第758章 清理門戶

二月過去,就是算賬了,去年的賦稅以及今年的預算,下面都報上來了。

楊銘忙的不可開交,而大隋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春遊相親會,也開始了。

這一次的地點,就是洛陽西苑皇家園林,北至邙山,南抵伊闕,總面積四百平方公里的山川錦繡之地。

楊銘給開了先例,准許那些世家大族的少男少女們,去西苑遊春去。

西苑本來的名字叫會通苑,楊廣給取的,楊銘給改了,改成上林苑,頓時覺得高階大氣上檔次。

其實這個做法,就是做給百官們看的,暗示他們不要指望皇帝會回來了,今後就是我說了算,你們安安心心的照我意思辦就可以了。

那麼還有一個要改名的,就牽扯的比較大了,反對者超級多,那就是大興改回長安。

楊銘自己不方便開這個口,是讓魏徵在朝會上提出來的,宗室全員反對,沒有透過。

大興,是楊堅在北周時期的爵位,大興郡公,所以宗室這邊不同意改成長安,其他人還好說,立場搖擺。

這個不著急,可以慢慢來。

崔民燾被從京師召回來了,所有人都猜到,這個人要受重用了,人家親爹還病著,太子就讓人家來了,說明有大事託付。

“天下田畝,富有連畛在陌,貧無立錐之地,強弱相凌,恃勢侵奪,徵地文案有三十年不了者,兼併與攘奪不除,天下不安,魏晉以來,雖有制度,不久弊生,違法者眾,亦未能如何勵行於全國,奉行於久遠也,田畝之事,實為天下最難。”

崔民燾不愧是繼承了崔仲方衣缽的人,他的言論震耳發聵,直指土地兼併。

楊銘雙目放光,我要的就是你這種出身世家,卻知道世家之弊端所在的人,雖然他也知道,崔民燾這番話說的是正大光明,真要讓他幹,他也不會這麼幹。

還是那句話,說和做,是兩碼事。

朝堂上,大家也在深思,去年的賦稅慘到令人髮指,任誰都知道,朝廷今年必然要出新政,用政策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

“兼併土地,屢見不鮮,我大隋雖有重律,然犯法者卻無幾何,可見乃頑疾也,”裴矩道。

他的意思是,幹這個事的人很多,真正判的沒幾個,律法在這方面形同虛設,其實還是在暗諷楊玄感。

裴蘊趕忙道:“確是頑疾,此疾由來已久,已經數百年,想要一朝得除,殊為不易。”

“再難也要改,”楊銘沉聲道:

“民無田,則無以為生計,失其田者易涉險,於國無利,十五道監察使不能再拖了,今年的舉人沒上來,就拿前年的,大前年的補,賦稅爛成這個樣子,國庫沒了收入,下面的那些官員還在跟朝廷訴苦,吏部發文,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搶,也把錢給我搶上來,哪個剝削平民,我就將他那顆頭顱,掛在他的衙門口。”

國家沒錢,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等於整個國家的運轉都要出問題了,要麼就得想辦法儘快找錢。

但是下面的地方官呢,一個個都在訴苦,說什麼大亂初定,賦稅難以徵繳。

這是實情,但是朝廷不能認這個實情,所以必須逼迫地方官,想辦法搞錢,而地方官一旦去想辦法,首先會打平民的主意,所以才有十五道監察使,以及楊銘的那句狠話。

實際上是在暗示地方官,對當地世家下手。

來錢就這兩個路子嘛,一是平民,一是世家,一場天下大亂,人心思安,世家在這個時候,肯定也是選擇破財免災,而不是與朝廷叫板。

“十五個人選,需要儘早定下來,”楊恭仁點頭道:“四月份,就得讓他們下派地方,審查田畝情況,兼併之現象,當下卻是需要重辦一些人了。”

國家好,門閥就好,所以門閥的利益,與楊銘目前是一致的,他們兼併的那些土地,是吐不出來的,我不吐,總得有人吐,不然國家沒錢,所以那些地方小世家,就會成為整改物件。

在這種壓力下,小世家就會謀求出路,學堂和科舉,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等到這些人上來,就會與現在的門閥集團,形成對抗,楊銘便可以有機會借世家以抗世家。

當然,這個過程很漫長,最少得十幾年,才會有初步改觀,那些寒門子弟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楊銘今年三十一,十幾二十年還是等的了的。

“田制,非一蹴而就之事,當下國事艱難至此,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儘早充盈國庫?”楊銘環顧眾臣道。

崔民燾又一次站出來道:“臣有一個辦法,就是有點朝令夕改,容易引發一些人對朝廷的不滿。”

楊玄感皺眉道:“那你還是別說了,朝令夕改失信於天下,不可為也。”

裴矩微笑看向崔民燾,道:“伯穎(崔民燾字)不妨先講一講。”

崔民燾點頭道:“佛、道二教昌盛,道士、女冠、僧尼數百萬眾,佔膏腴上田數千萬頃,其數可觀,僧道之眾如此,其為信仰出家乎?十九非也,蓋因僧道得免課役,於是假託名義,趨之若鶩,貴族之中,不乏落髮出家之人,籍以庇護家產,影射包攬,以至從上到下,重價以購度牒,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接著,崔民燾接著道:“臣的意思,就是朝廷賣度牒,收錢一筆,再還俗僧尼,拆寺廟之資產,可速盈國庫。”

楊銘忍不住看向老舅蕭瑀,又看了一眼楊元慶。

楊元慶當初看上了老舅的大女兒蕭如願,也就是感業寺那位法樂法師,人家肯定是有度牒的,這都法師了。

等到楊元慶娶回家之後,蕭瑀的二女兒緊接著也出家感業寺。

伱這不是信佛啊,你這是藏錢啊?藉著感業寺,隱藏田畝?

崔民燾這話一出,反對的人多了去了,口號都是偉光正,一是朝廷不能失信,二是不能侮辱宗教。

“你們是不是也在佛寺道觀,藏了田畝了?”楊銘臉色陰沉道。

“沒有沒有,”一眾官員紛紛否認。

楊銘看的出,事實多半如此了。

他的訊息來源主要是來自宗室,以及自己的女眷,宗室不需要掛靠佛寺道觀,他的女眷都是公卿之女,家裡兼併田畝都是明著幹,也沒必要這麼做。

所以楊銘不知道底下人是怎麼幹的,經崔民燾這麼一說,瞬間反應過來了。

怪不得天下大亂,打成這樣,佛寺道觀大多無損,首先,他們本身就是一支武裝勢力,再者有錢,能打發叛軍,還有就是有民間基礎,信徒太眾,叛軍也不敢砸佛祖道祖的道場啊。

關於這個問題,朝堂上議論紛紛。

楊銘乾脆不吭氣了,他是鐵了心要抓錢的,不然就眼下國庫的那點錢,都撐不起今年的預算。

但是他不能表態,得罪宗教的事情,不能從他這說出來,就看誰能看破他的心意了。

楊瑞現在還不懂,不過他猜到老爹是有這個念頭的,正想說話,結果下方的楊玄感乾咳一聲,給楊瑞遞了一個眼神,楊瑞不吭氣了。

玄感是非常瞭解楊銘的,心知這事,太子乾的出來,但卻不能說出來,那麼楊瑞自然也不能說。

畢竟這事,惹人啊。

不是隻有他一個知道這事惹人,大家都知道,所以議論半天,沒一個敢站出來說的,畢竟得罪的不是人,是神仙。

楊銘不迷信,但是大家都迷信。

“此事再議吧,”楊銘內心一嘆,岔開了話題。

他其實也能理解,誰敢站出來冒頭,這都屬於汙點,對子孫後代都是不利的,傳出去了,老百姓都會戳你脊樑骨。

所以啊,收拾僧道,還得是僧道,就圖個名正言順。

於是楊銘派人前往京師,邀請現在的昭玄統嘉祥大師,以及道門大威儀,樓觀臺岐暉入京。

這兩位佛道領袖,已經跟開皇年間的不一樣了。

上一任靈藏大師,是楊堅的親密好友,現在的嘉祥大師是楊廣的朋友,俗姓安,昭武九姓之一,早年逃難至嶺南,在嶺南出家,後來去了建康,楊廣坐鎮江都的時候,結識了對方,此人為漢傳佛教三論宗的祖師與集大成者,名望極高。

至於道門岐暉,這是楊銘的老朋友了。

楊銘本身,是有法號的,護持正法菩薩,但沒有他爹的大,人家楊廣是總持菩薩,但是道家那邊,沒給楊廣弄個真君,這次讓岐暉來,就是辦這件事。

等到佛道兩家,身份都正了,楊銘借用楊廣名義出手,收拾天下寺觀,這叫清理門戶。

理由他都想好了:僧道之眾,規避課役者愈多,則民之負擔愈重,其中流品甚雜,多非虔誠信徒,不守清規在所難免,竊藏財物,便人營私,今朕掃清庭宇,設限度牒,以還佛道清明,以安萬民之心。

高玥懷孕了,整個東宮都非常重視,陳淑儀乾脆搬了進來,與高玥住在一起,方便隨時照顧。

太醫署那邊自然也是悉心照料,不敢絲毫怠慢。

裴淑英呢,從兒子楊瑾口中得知,崔仲方二兒媳高氏,竟然是舊齊後主的妹妹,心想著高玥這些年挺孤單的,身邊也沒個親人,於是沒跟楊銘打招呼,便派人去請高氏入宮。

這種事情其實無所謂的,高玥現在是可以見光的,畢竟天下已經是楊銘說了算。

她要真的誕下子嗣,楊銘登基之後,肯定要給名分,而且地位不會低。

“你以前不知道崔民滌的正妻,是你的姑母嗎?”裴淑英詫異道。

高玥點了點頭:“我那時候還小,對她沒什麼印象,只知嫁入博陵崔氏,並不知是哪家,以前在京師的時候,也請長孫夫人幫著打聽過是否有我高家女眷,然而並無結果,可見我這位姑母,因其身份特殊,行事為人還是低調的。”

別說她不熟,她爹高緯也不熟,因為高緯是次子,崔民滌的媳婦是么女,兩人不是一個媽。

也就是說,高氏是庶出,但人家畢竟在舊齊也是個公主,嫁給崔仲方次子,絕不辱沒。

裴淑英恍然道:“原來如此,我已經派人去請了,此人眼下就在東都,親人團聚,總是讓人欣慰的事情,你啊,今後高興一點,不要再似從前了。”

高玥一臉欣悅的摸著並未隆起的肚子,點頭微笑:“自然會高興起來,我現在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只求養好胎兒。”

不過多久,高氏被帶進宮裡了,與她一塊來的,還是侄女崔奕。

既然被召入宮,藉此機會讓崔奕露露臉,還是有必要的。

“妾身拜見太子側妃,”高氏拉著崔奕,連忙給裴淑英行禮,隨後介紹道:“這便是大兄民燾之么女,崔奕,小字阿笑。”

崔奕趕忙道:“民女見過貴人。”

裴淑英饒有興趣的在崔奕身上打量一陣,隨後點了點頭,讓二人起身。

崔奕忍不住偷瞥了一眼裴淑英,只是一眼,便趕忙的垂下頭去。

東宮已經放出話來,即將跟她們家訂立婚約,她是魏王正妃,那麼眼前的貴婦人,就是她未來的婆婆,右僕射唯一的嫡女。

裴淑英在打量崔奕,高氏和高玥則是在互相對視。

高玥知道對方是誰,但是高氏不知道高玥是誰,但是她見到高玥的那一瞬間,便想到了一個人。

她認得這張臉。

陳淑儀見狀,朝高氏道:“今天召你來,就是讓你見一位故人,如今榻上的這位,是太子女眷,與我地位相當,也姓高。”

高氏渾身一顫,目瞪口呆道:“可是兄長馮妃之女?”

高玥也是異常激動:“姑母好,正是侄女高玥。”

兩人頓時掩面哭泣。

家裡要是正常的話,不會出現這種感人場面,姑姑和侄女,也未必這麼親。

但眼下呢,這不是國破家亡了嗎?兩人都是舊齊亡國公主,在大隋都屬於孤苦無依,沒有孃家倚仗的那類人。

這和長孫無忌的媳婦高氏可不一樣,血脈有點遠,人家這倆是近親。

裴淑英給陳淑儀使了一個眼色,兩人起身就往外走,方便二人團聚。

“你跟本宮出來一下,”裴淑英淡淡道。

崔奕肩頭一顫,耷拉著腦袋跟了出去。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介布衣

肆意狂想

重建歷史

懶驢不上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