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

有著大義的名分,朱瞻墉做起事情來自然是非常的順利。

特別是朱棣親自站臺,調整京師三大營的將領,根本就沒有誰敢站出來反對。

剛剛到達北京城的新軍,立馬就掌控了三大營。

與此同時,五軍都督府的相關人員也作了調整。

短短几天的時間,朱瞻墉就將北京城的軍權給抓在了手中。

至於其他邊軍,自然沒有誰敢不聽從號令。

“瞻墉,城外那個頤和園已經修建好了,朕搬到那裡居住比住在皇宮裡頭更加舒服。”

“你就不要繼續待在越王府了,要不然對朝廷也沒有好處。”

朱棣將軍權都已經交出去了,自然不會再賴在紫禁城裡頭。

本來頤和園的居住環境就比紫禁城要更好,既然選擇了享福,那就好好去享福咯。

“爺爺,孫兒住在哪裡都是可以的,您不用搬出去的。”

朱瞻墉雖然知道朱棣說的是實話,但是該挽留的還是要挽留一下。

要不然終歸是有點不合適。

“怎麼?”

“莫不是你自己想要去頤和園,把這住的難受的紫禁城留給朕?”

朱棣開了一個玩笑,直接就表明了自己要搬遷的態度。

朱瞻墉這下自然是不好再說什麼了。

所以很快的,朱棣就徹底的離開了紫禁城。

從此連朝會也不再參加,安心的在頤和園療養身體。

當然了,《大明日報》上面的新聞,他還是每天都會關注的。

其他的事情就沒有關注那麼多了。

甚至連錦衣衛指揮使換成了張軏,朱棣都沒有任何問題。

畢竟紀綱這種跟朱瞻基走的那麼近的人,朱瞻墉是不可能用的。

這個傢伙,如今在東廠的天牢裡頭待著呢。

不過東廠的都督,朱瞻墉倒是沒有更換,繼續讓亦失哈負責。

反正這個傢伙之前就是跟越王黨走的近。

“皇上,從嶺南書院抽調一半的教諭過來,成立京師大學堂,這個選址和學堂的規劃已經完成了。”

“但是規模有點大,是不是可以考慮分幾期來修建?”

朱瞻墉登基之後,抓的第一件事是軍權。

然後第二件事就是教育。

這有點出乎大家的預料。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朝中的許多政務,應該是朱瞻墉要去操心的。

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子。

朱瞻墉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京師大學堂的修建上面。

甚至還專門把原本在北京城的越王府都劃歸到了京師大學堂。

與此同時,還在附近徵了一大批土地,讓京師大學堂的佔地面積居然達到了破天荒的一萬畝。

這絕對是大明最大的一座學堂了。

“剛開始招募的學員只有大學一年級的人員,不需要那麼多的校舍和教學樓。”

“等到明年和後年,那些建築也都已經修建好了。”

“所以現在的規劃沒有必要去縮減。”

“京師大學堂和嶺南書院,一南一北,將會是大明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裡面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會對大明將來的許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任何一個學科的建設,都不能拖延,否則代價會比較大。”

朱瞻墉現在直接是給京師大學堂設立了十二個學院。

什麼物理學院、化學院、數學院、機械學院、材料學院、商學院、經學院、建築學院、醫學院、農學院、交通學院、船舶學院……

每個學院下面還有好多個系。

就比如機械學院裡頭,有專門的蒸汽機系、紡織機系、機床系……

各種架構非常的龐大,甚至有些學院之間的內容還有一定的重疊。

這讓楊士奇覺得有點浪費了。

所以才會有今日的討論。

“皇上,以前嶺南書院的影響主要是在廣東布政使司,但是京師大學堂成立以後,就是面向整個大明瞭。”

“如今科舉的取士主要是考察經學相關的內容,但是京師大學堂的架構裡頭,十二個書院之中只有一個是經學院,其他都跟科舉沒有關係。”

“這是不是意味著今後的科舉需要進行改革?”

楊士奇的眼光很是犀利。

為什麼這一次京師大學堂的籌建會引起那麼大的關注。

就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事情背後,其實是關係著科舉制度的改革。

這直接會給大明的讀書人帶來巨大的影響。

誰也不希望自己學了十幾年的知識,突然沒有用了。

“科舉改革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我們不用直接提出來。”

“但是今後京師大學堂畢業的學員,可以直接進入到大明各地擔任胥吏。”

“對於這些學生,哪怕是不參加科舉,也可以從九品一直做到一品。”

“甚至我們可以樹立一些典型,讓京師大學堂的優秀學員直接成為某些地方的縣令。”

“考慮到京師大學堂的學習時間是三年,可以先從嶺南書院的學員身上試一試。”

朱瞻墉這麼一說,楊士奇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雖然胥吏不算是官員,但是按照朱瞻墉的說法,以後胥吏和官員之間,除了品級不一樣,其他就沒有區別了。

胥吏將慢慢的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員。

這絕對也會是跟科舉改革一樣,成為大明官場的一個重大改變。

“皇上,這個變化肯定會引起許多讀書人的反彈,是不是可以先緩一緩?”

“緩一緩?為什麼要緩一緩?那些讀書人要是能夠考中進士,朝廷也會繼續給他們安排官職;如果考不中,那也可以考慮去京師大學堂學習。”

朱瞻墉才不會管那麼多呢。

以後大明透過舊的科舉制度錄取的官員數量,肯定會是不斷下降的。

無形之中,這就相當於改變了科舉制度。

“皇上,微臣擔心讀書人會鬧事。”

楊士奇自己就是讀書人出身,自然是知道朱瞻墉的這一些手段背後的影響。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讀書人要鬧事,那就最好不過了。”

“現在大明在海外的很多地方,正缺少官員呢。”

“甚至草原上新設立的一些州縣,現在也普遍缺少官員。”

“到時候誰要是鬧事,就讓這些讀書人去海外或者去大草原。”

“該給他們官位的,就給;該單胥吏的就當胥吏;該流放的就流放。”

“反正讓他們都說不上不是來。”

讀書人的力量,朱瞻墉還是要利用的。

“這個……”

“也不是不行。”

楊士奇感受到了朱瞻墉的堅持,知道自己再說什麼也沒有意義。

不過,他有一種預感,接下來這段時間,他有得忙了。

……

“呂尚書,皇上如此重視新式教育,大刀闊斧的成立京師大學堂,這讓國子監怎麼辦?”

呂震的府中,迎來了國子監祭酒孔爽。

作為孔子的後人,孔爽是最在乎這個變化的人之一。

畢竟,曲阜孔家能夠有如此高的地位,跟現在的科舉和教育方式有著巨大的關係。

他們已經享受了幾十代的榮光了。

“孔祭酒,皇上原本還在廣東布政使司的時候,就已經專門搞出來了嶺南書院。”

“如今只是把嶺南書院的那一套搬到了北京城而已。”

“甚至就連教諭都是從嶺南書院那邊抽調過來的人員。”

“所以京師大學堂的建設,是誰也阻攔不了的。”

“我們能夠考慮的是怎麼讓京師大學堂變成更加符合我們的期待。”

呂震是個聰明人。

他雖然也是支援孔爽,支援傳統的教育方式。

但是要讓他衝出來跟朱瞻墉作對,他才沒有那麼傻。

新皇登基,六部尚書都還沒有更換,只是補充讓于謙進入到內閣。

這種局面絕對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

到時候拿誰先開刀都是有可能的。

呂震可不想成為最先被換下來的尚書。

“京師大學堂的十二個學院裡頭,有十一個都是有悖於傳統的程朱理學,這個學堂從大的架構上就已經背離了國子監的方向。”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浪費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去搞,只要加強國子監,在原本國子監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算學等學科的教學就可以了。”

雖然孔爽知道大勢不可逆,但還是想要做最後的掙扎。

反正在他看來,自己是孔子的後代,不管是哪個帝王都不敢拿自己怎麼樣。

畢竟曲阜孔家的影響力,那絕對不是一般的家族可以比得上的。

全天下的讀書人,都要給自己幾分面子。

要不然他一個國子監祭酒怎麼敢這樣子逼著呂震這個禮部尚書?

“你這個想法是很好的,但是顯然是不能滿足皇上的要求。”

“國子監現在還是大明最高學府,我覺得孔祭酒你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保住國子監的榮光。”

“最好就是能夠藉著這個改革,做出一些讓皇上滿意的事情出來,要不然到時候國子監會變成什麼樣子,還真是不好說。”

呂震也是賣幾分孔爽的面子的。

所以提的建議還是有些道理。

只是孔爽怎麼可能那麼輕易的認輸呢?

自己是孔家的傳人,不能讓持續了上千年的教育方式,到了自己手中就變化了。

到時候禮樂崩壞,那可是會出大事的啊。

“京師大學堂哪怕是要組建,也是要由國子監出面組建。”

“皇上的這個做法,國子監不能同意。”

孔爽那麼頭鐵的樣子,讓呂震很是無語。

不過,他也不想多說了。

你要鬧,那就去鬧吧。

……

頤和園中,朱棣乘坐著遊船在昆明湖中欣賞著春日裡的風光。

跟紫禁城裡頭有點逼仄的建築風格相比,頤和園這裡就舒服多了。

滿園春色,根本就不是紫禁城可以比得上的。

朱棣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搬遷出來。

“太上皇,這段時間皇上都在忙著京師大學堂的事情,朝中不少官員對這個事情頗為不滿。”

“認為皇上不務正業,將政務的事情完全交給了內閣,一點都不像是明君應該做的樣子。”

亦失哈這個東廠,理論上肯定是要對朱瞻墉負責。

但是他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跟在朱棣身邊,也讓朱棣對外面的事情有著更加直接的認識。

所以哪怕是朱棣天天待在頤和園裡頭,對於朝中的事情也是比較清楚的。

“朕在位二十二年,許多政務都是太子在處理,朝中也沒有出什麼大事。”

“如今瞻墉只不過是把政務交給了內閣,短時間內也是出不來什麼事情的。”

朱棣既然選擇了不再幹涉朝政,自然不會輕易的再發表意見。

當然了,這也跟他覺得大明的局勢還是可控的有很大的關係。

要是朱瞻墉真的把大明折騰的亂七八糟,朱棣肯定是要干涉的。

“雖然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出事情,但是那些讀書人和官員恐怕不會善罷甘休。”

“畢竟京師大學堂的成立,看起來只是一所書院而已,但是背後卻是會對朝中的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甚至會對大明未來的體制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與其說大家是對皇上把政務交給了內閣不滿,不如說是有些人對皇上過於重視新式教學表達了不滿。”

在朱棣面前,亦失哈自然是什麼都不敢隱瞞。

直接把自己的分析意見給說了出來。

“新式科學這個東西,很多內容都跟大家過往瞭解的情況不同。”

“剛開始的時候很難接受也是正常的。”

“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新式科學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看看朝廷這些年賦稅收入的增加,再看看之前的越王府為什麼富可敵國,就可以感受到新式科學的好處了。”

“所以對於新式科學,朕也是支援的。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瞻墉選擇把京師大學堂的籌建作為推動大明變更的引子,朕覺得是非常好的。”

朱棣這麼一說,亦失哈就鬆了口氣。

太上皇和皇上的意見是一致的,他這個東廠廠督的日子就不會那麼的難過。

“這是很好的切入點?”

亦失哈知道什麼時候該捧場,所以放鬆了心情之後,他換了一種聊天模式。

“沒錯,京師大學堂將來是要修建成有教諭和學員數量超過三萬人的大學堂。”

“將來每年都會有一萬來人的學員畢業之後進入到朝堂,進入到各行各業,將新式觀念帶到大明的各地……”

朱棣滔滔不絕的跟亦失哈說起了自己的見解。

這讓亦失哈對朱瞻墉的厲害有了側面的進一步瞭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最強太子爺

都門帳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