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分,朱瞻墉終於再次登上了回北京城的船隻。

廣州府這邊的事情,繼續交給於謙負責。

大方向基本上已經確定下來了,不需要他特別的擔心。

再說了,現在飛鴿傳書那麼的方便,有些事情也可以及時的再溝通。

“王爺,這段時間北京城傳遞過來的一些訊息,顯示出太孫黨那邊有什麼大動作想要搞。”

“我們估計要提前考慮一下如何應對。”

張軏跟朱瞻墉一起站在甲板上,看著海上的風景,說著北京城裡頭的一些訊息。

雖然情報調查局每天都會收集北京城的資訊,但是朱瞻墉不可能事無鉅細的全部都去了解。

現在要回去了,自然得補充瞭解一下情況。

“我那大哥又搞出什麼么蛾子出來了嗎?”

兩兄弟之間,現在的衝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朱瞻墉也想開了。

鬥就鬥吧。

死道友不死貧道。

這種儲君之間的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果朱瞻基登基了,越王黨的人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朱瞻墉自己被圈養一輩子就是最好的結局了,甚至直接就是肉體毀滅。

這絕對是不能接受的。

自己登基的話,多少還能考慮把那幫人全部流放到海外去,給大明開疆拓土。

至於太孫黨的人會不會覺得流放海外比殺了他們都還要難受,那就不管了。

沒看到自己兩個叔叔在北美,似乎過的也不錯嘛。

“太孫黨如今以英國公張輔為首,正在拉攏各方的人員。”

“別說是朝中的文官,就是三大營的將領,他們都在打主意。”

“除此之外,在商業上他們也是動作頻繁,似乎想要壓過我們的風頭。”

“特別是在棉布這個行業,他們拉攏了不少的商人依附在太孫黨四周。”

“按照現在的情況,他們應該是準備在棉布上面做文章,把棉布的降價當成是自己的政績。”

張軏和張輔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在討論情報的時候,他已經徹底的把他當成自己的敵人。

沒辦法,這個時候他的立場要是不夠堅定,他在越王黨裡頭就沒有容身之地了。

畢竟對方的頭號大將,就是他的大哥啊。

“拉攏文武百官,這是預想之中的事情,沒什麼好擔心的。”

“爺爺不會允許他們做的太過分的。”

“不過他們居然想要在商業上跟我們鬥一鬥,我倒是很佩服他們的勇氣。”

“到時候要想辦法好好的教訓一下他們,讓他們知道商業這一塊,還是得老老實實聽我們的。”

搞商業,朱瞻墉還真是誰都不怕。

就太孫黨那些人,怎麼可能是自己的對手?

“確實是有必要好好的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知道有些東西是不能吹牛的。”

“當初棉布的產量能夠有那麼大的提升,跟我們推出來的紡織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他們想要把棉布價格下降的功勞放在自己身上,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張軏對棉布行業的發展也算是比較瞭解。

畢竟當初朱瞻墉搞出那個紡織機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小跟班了。

“蒸汽機研究所不是已經運輸了一批蒸汽機到紡織城嗎?”

“正好可以讓他們儘快的用起來,不管是羊毛線、羊毛布還是棉布,最好今後都使用蒸汽機去替代大部分的人力。”

“特別是在紡紗那一塊,蒸汽機的效率比人力要高很多。”

“到時候他們要是敢降價,我們就讓他們降到吐血為止。”

在工業化的工藝面前,太孫黨再怎麼努力,再怎麼讓步,都不可能把成本做到比越王府更低。

這一點他們估計是做夢都沒有想到。

畢竟,按照他們的理解,自己旗下的棉布作坊,成本控制已經有優勢。

雖然不是特別的大,但是隻要讓出一部分的利潤出來,這場戲還是可以好好的演一下的。

但是如果越王府不按套路出牌,直接來個降價三成甚至更多的方案的話,他們就真的只能乾瞪眼了。

到時候熱度炒作起來了,結果勝利果實被越王黨拿走了。

那個場景,想必很有意思。

“王爺,蒸汽機如今在廣州那邊已經正式的量產了,給棉布作坊先提供一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是我們使用了蒸汽機之後,真的可以實現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嗎?”

‘’畢竟,蒸汽機的價格還是比較貴的,哪怕是速度比較快,到時候把裝置成本分攤進去,短時間內價格也是下不來。

張軏也是擔心到時候弄巧成拙,那就尷尬了。

所以現在他就直接把自己瞭解到的東西給說了出來,免得到時候難做。

“你放心,蒸汽機的使用壽命很長,各個作坊沒有必要一口氣就把蒸汽機的購買成本全部分攤到當年。”

“正常來說,像是這種固定裝置,都是按照十年來進行分攤。”

“哪怕是保守一些,至少也是要按照五年的時間進行分攤。”

“所以蒸汽機的價格哪怕是稍微貴了一些,分攤到十年或者五年裡頭,每年的分攤費用就不是很高了。”

“再把分攤到每年的費用平均的攤銷到每一批次的產品上面的話,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使用了蒸汽機紡織機之後,生產效率的提升不是一倍兩倍,而是五倍、十倍。”

“這不僅可以大大的提高產量,還能減少人工。”

“這麼一來,原本產品上的一些攤銷費用,無形之中也下降了。”

“所以除了購買原材料的費用沒有特別大的變化之外,其他的都會有很大的下降。

“保守估計,我們的棉布成本至少是可以下降三五成,甚至多很多。”

朱瞻墉這麼一說,張軏心中的擔憂減少了不少。

要是成本能夠降低三五成的話,那麼這一次跟太孫黨在商業上的競爭,絕對就是贏定了。

對方哪怕是再努力,把所有的利潤都讓出來,也做不到自己這邊的成本。

甚至他們都虧本價售賣了,越王府這邊還能有個兩成的利潤。

這種商業戰爭,註定是打不長久的。

或者說,這種商業戰爭,註定是對方要慘敗。

“王爺,那我們暫時就讓太孫黨的人繼續宣傳,把棉布的熱度炒作起來。”

“到時候他們正式開始大降價的時候,我們順水推舟的給出一個更低的價格,逼著他們跟著我們降價。”

“只要他們的價格一直還比我們貴,就沒有辦法把勝利果實摘了。”

“到時候他們肯定會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局面。”

張輔想象了一下一兩個月後的場面,臉上滿是笑容。

自己這算不算是贏了自己大哥一把?

……

越王朱瞻墉回到北京城了。

這個訊息在《大明日報》的報道之下,很快就傳遍了北京城。

滿朝文武都明白大明的儲君之爭,肯定又要掀起一股新的高潮了。

不過,始作俑者朱瞻墉在見了朱棣和老爹他們一面之後,卻是迅速的消失在了眾人的視野當中。

朝堂上的你爭我鬥,大家一直都在進行,繼續搞下去就是了。

但是商業上的競爭,朱瞻墉一定要把對方給狠狠的打壓下去。

一直以來,大明的商業都是越王府在主導。

這種勢頭一定是不能破壞的,要不然帶來的連鎖反應會很大。

充分的意識到商業重要性的朱瞻墉,對太孫黨想要壟斷棉布行業這個事情還是非常重視的。

作為工業化初期最有利的貿易產品,棉布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

不管是當年的英國,還是工業化初期的倭國,都是把棉布當成最主要的拳頭產品來發展。

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一方面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另外一方面又需要使用到一些機械裝置。

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初級產品。

大明如今的棉布,大部分都還是自產自銷,但是完全有潛力成為超越絲綢,當成出口的拳頭產品。

這種東西,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有需求的。

雖然利潤率不可能跟絲綢這種奢侈品比較,但是勝在量足夠大啊。

哪家那戶不得有幾件棉布衣服?

但是又有幾家是有絲綢衣服的?

關鍵是棉布行業要是發展好了,不僅僅是各個作坊和各個商鋪及貿易商能夠掙錢,種植棉花的農戶也能過上更好日子。

這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還有一點朱瞻墉從來沒有跟人說的,那就是棉花在哈密衛往西的西域,其實也是非常適合種植的。

如果將來棉花的價格一直比較穩定,種植棉花還有比較可觀的利潤的話,完全可以吸引一大批人去西域種植棉花。

到時候,對於穩定大明的邊疆,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甚至可以直接將棉布作坊設在西域,走絲綢之路來售賣棉花。

這麼一來,可就一次性達到了好幾個目的了。

“王爺,這種紡織機跟蒸汽機連線起來之後,一臺蒸汽機就可以帶動原本十個人乾的活。”

“後面我們的作坊要擴大規模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數量的匠人數量不夠了。”

楊士奇陪著朱瞻墉在紡織城的作坊裡頭待了好些天。

不管是羊毛線的紡織,還是棉花的紡織,現在都在做各種改進。

北京城外的紡織城,現在可以說是大器已成。

不僅吸引了不少的人口,還為大明提供了不少的賦稅收入。

“你說的沒錯,蒸汽紡織機的運用,對生產效率的提升是最明顯的。”

“以後同樣規模的棉布作坊,棉布的產量卻是可以上漲好幾倍。”

“最終的價格下降,以及對棉花的需求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經過了這幾年的推廣,大明各地棉花的種植面積一直在增加。”

“已經開始出現棉花價格下降,有些人在糾結要不要減少棉花種植面積的事情了。”

“有了這個蒸汽紡織機之後,棉花的價格算是穩住了,百姓種植棉花的收益也就穩住了。”

“勳貴富商投資棉花種植園的熱情可以繼續下去,甚至掀起新的一輪棉花種植的熱潮。”

朱瞻墉覺得現在大明的棉花種植面積是遠遠沒有達到飽和,別說翻一番,就是翻幾番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幸好我們現在有了玉米、土豆這些高產糧食作物,各地已經不缺糧了。”

“要不然繼續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估計朝中會有不少人反對啊。”

楊士奇忍不住感慨了一下。

歷史上,由於江南地區大量的將良田改用來種植桑樹,就引起了不少的討論。

本質上就是因為糧食產量不夠,擔心出現糧食危機或者糧食價格大幅上漲。

現在大明不僅有高產的糧食作物,在南洋還有不少的統治區域。

這麼一來,糧食問題就已經不是問題了。

甚至因為這幾年糧食產量不斷上升,糧食價格一直下跌,有些人已經在著急了。

穀賤傷農,糧食價格太低的話,也不是好事的。

“讓《大明日報》安排一些寫手去哈密衛那邊做一些調查,看看那邊是不是很適合種植棉花。”

“本來棉花就是西域傳播過來的,如果證明那個地方很適合種植棉花的話,朝廷完全可以考慮在那裡設定棉花種植園。”

“不管是由朝廷出面,還是由勳貴富商出面,對於穩定哈密衛的局面都是很有好處的。”

朱瞻墉開始打西域的主意了。

畢竟後世的新疆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區域所在。

完全可以現在就去搞一搞,實現多重目的。

歷史上能夠有羊吃人的故事,朱瞻墉覺得搞個棉花擴張疆域的故事出來,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沒問題,雖然我們大明的糧食產量很高,但是一味地把良田改為棉田,似乎確實也不是很合適。”

“如果西域那邊適合大規模種植棉花,那就最好不過了。”

楊士奇很能理解朱瞻墉的目的。

這種對於大明,對於越王府都有好處的事情,自然是值得大力去搞的。

特別是這個事情如果上升到朝堂上面,還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

這對越王黨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好事。

到時候太孫黨有意見也只能憋著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盤點歷史遺憾,系統賦長生

正天

狗剩重生!杏兒!等我!

青杏WH

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國家還要大了

楚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