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自詡為天朝上國,很多時候特別在乎禮儀道德和承諾。

不過,在朱瞻墉看來,國與國之間的承諾,底線是可以隨時變動的。

需要高一點的底線的時候,那就嚴格一點。

需要靈活一些的時候,那就靈活一點。

反正哪一種方案適合大明,就使用哪一種。

這種態度,朝中上下,哪怕是朱棣,都還沒有完全接受。

所以如今聽了朱瞻墉的話,都有點不習慣。

“瞻墉,要是按照你這樣子的搞法,以後大明的話那些番邦蠻夷還信不信?這要是導致整個大明與番邦的合作都有變化的話,恐怕會得不償失吧?”

朱瞻基也很難完全找到反駁的理由。

但是雞蛋裡挑骨頭,他還是能夠找到機會的。

“我大明是禮儀之邦,這樣子的做法傳開來之後,確實是有點不是那麼的合適。”

英國公張輔這個時候也站出來表示了反對。

他的弟弟張軏如今是鐵桿的越王黨。

對於許多家族來說,這個時候肯定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所以張輔的態度基本上是傾向於支援朱瞻基的。

一個家族裡頭分成兩派支援不同的人,甚至分成三派支援不同的人,這種做法也不是現在才有的。

世家大族普遍都有類似的做法,所以倒也不是很難接受。

畢竟,到了自己頭上的時候,很可能也是已經在這樣子做了,或者準備這樣子做。

“瞻墉,你已經跟韃靼人承諾了,如果朕不認的話,到時候你這個越王的聲譽恐怕就沒有了。”

朱棣顯然也是有點傾向於不承認朱瞻墉許諾的那些東西。

但是享受了勝利的果實,卻是不認這些東西,朱棣也是有點不好意思的。

“爺爺,我倒是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只要對我大明有利的事情,哪怕是搭上了我的名聲,也是沒有關係的。”

“在我心中,大明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個人的得失又有什麼關係呢。”

朱瞻墉這麼一說,倒是讓朱瞻基和張輔都不好再說什麼了。

人家都已經這麼偉大了,你還能說什麼不是?

“皇上,雖然承諾是越王殿下許諾下去的,但是在韃靼人看來,這就是大明的承諾,是皇上您的承諾。”

“如果這個時候不承認了,那麼那十幾萬投降的韃靼人,恐怕很快就會鬧事了。”

“到時候會給大明帶來什麼傷害,是否可以順利的平定他們的叛亂,這都是未知數啊。”

夏原吉這話一說,朱棣不由得心中一震。

是啊,現在韃靼人可是還有十幾萬的大軍呢。

這要是立馬翻臉了,那會是什麼場面?

總不能自己把大好的局面給毀掉吧?

“瞻墉,你有什麼打算,具體的說出來商量一下,只要能解決問題,對我大明有利,有些事情也不是不可以變通的。”

快速的思索了一些利弊,朱棣很快就有了決定。

這個事情,大機率還是得聽朱瞻墉的才行。

要不然結果肯定會大變樣。

“爺爺,在我看來,只要大明的實力足夠強大,所有的番邦蠻夷都會老老實實的。而只要大明變得衰弱了,那麼不僅之前雙方的關係多麼的和睦,最終都是會鬧崩的。”

“再說了,南洋的情況雖然跟草原不一樣,但是並不代表去南洋就不好。”

“草原上的大部分牧民,一輩子都在為吃飯問題而努力,如果輕而易舉的就可以解決吃飯問題,我覺得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會反對的。”

“再說了,要想長治久安的解決草原問題,那麼草原上原本的牧民,就一定需要減少,一定需要考慮移民到其他地方。”

“然後從中原遷移一批大明百姓來到草原,讓大明人口在草原上佔據多數,才能長治久安。”

朱瞻墉這麼一解釋,朱棣忍不住點了點頭。

話是很有道理的,只是之前從來沒有人這樣子做過。

但是似乎並不表示就不行啊。

“那你的意思就是繼續按照承諾的條件跟韃靼人接觸,先把他們穩住,然後一步步的把他們遷移到南洋去?”

朱棣這麼問,其實就意味著他心中已經傾向於同於朱瞻墉的意見了。

朱瞻墉也好,其他人也好,自然也都聽得出來。

“爺爺,這事情要慎重啊。這要是開了這個頭,後果會是什麼樣子,很難說的。”

朱瞻基還想著掙扎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弟弟的功勞給搞黃了。

但是這一次朱棣沒有聽他的。

“瞻基,那你還有更好的主意嗎?如果有的話,說出來朕聽一聽,大家也可以討論一下。”

朱棣倒也沒有直接反駁朱瞻基。

但是這個話的意思,其實也是很明顯了。

很快的,夏原吉就在一旁接著說:“皇上,韃靼人對大明的危害,如果不採取特別的措施的話,確實是難以徹底的解決。我覺得越王殿下的主意不錯,可以先這樣子做。”

“至於下一步怎麼操作,微臣倒是有一點想法。”

“愛卿有什麼想法,但說無妨!”

“皇上,我聽說廣州府那邊有許多甘蔗種植園還是非常缺人手的,可以考慮先把韃靼人遷移到廣州府。只要離開了草原,以後怎麼辦,那就是大明說了算了。”

夏原吉提出的這個折中主意,朱棣覺得還不錯。

所以他沒有再糾結,而是直接拍板,道:“那就這樣子吧,立馬安排人去聯絡韃靼人,先把現在的勝利果實給穩住。然後看卡阿魯臺和也先土幹有沒有抓住,以便大軍安排下一步的行動。”

“爺爺,新軍連續多日跟著韃靼人在周旋,如今應該比較疲憊,孫兒願意帶領一萬大軍前往接洽。”

眼看著阻攔不了,朱瞻基也立馬調整了方案。

先不說能不能撈到功勞,至少不要讓越王府的人虛報功勞。

只要現場確認的人是自己帶過去的,越王府就不可能有機會虛報功勞。

畢竟,戰場上虛報功勞,基本上是每個朝代都會發生的。

“瞻墉,你怎麼看?”

朱棣還是拎得清,知道這個時候還是需要聽一聽朱瞻墉這個當事者的意見的。

“沒問題啊,打掃戰場的人手,新軍還真是有點不夠,大哥願意幫忙,我很高興啊。”

朱瞻墉一點也沒有要鬧的意思,很是痛快的同意了。

反正功勞自己一下吃下來了,自己大哥不管怎麼折騰都是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許一航從軍記

一個愛養魚的小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