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蠻夷也,不辯經

李成梁看著兒子李如松,疑惑的說道:

“你說的這些有什麼新意?這不是和咱們大明實行的軍戶制度是一樣的嗎?”

李如松搖頭說道:“父帥,這可不是一樣的.”

“哪裡不一樣?”

李如松說道:“咱大明的軍戶制度,是要讓我們這些軍戶世代為兵,軍戶只是和士農工商一樣,都是被太祖劃定為軍戶的職業之一,並沒有任何特別的,甚至要比很多籍的地位要低.”

“可這篇文章上說的體制,則是說要一切圍繞著咱們軍隊,士農工商都要圍著軍隊服務.”

“種地是為了打仗,發展工商也是為了打仗,只有打下更多的土地,才能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李成梁皺眉說道:“這不是秦制嗎?”

李如松搖頭說道:“父帥,還是不一樣的.”

“秦制是全民皆兵,用軍法來管理國家,但是這篇文章是軍隊優先,只是要提高軍隊的地位,讓軍隊成為整個國家的核心,而生產的東西都是為了軍隊服務,有了軍隊的保護,才有所有人的安全.”

李成梁這下子算是有些理解了。

李如松繼續說道:“不過這只是這篇文章的主張,這篇文章還有別的內容.”

“你說說看.”

李如松說道:“這篇文章還講了遼金元起家於蒙古草原,皆蠻夷也.”

“以儒家來治理國家的宋朝,卻始終打不過這些不斷崛起的北方蠻夷?”

“而遼開始儒化,就被被金朝打敗,金朝也開始儒化,就被蒙元打敗,最後蒙元又滅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帝國,何也?”

李如松說道:“蠻夷也,不辯經!”

“若是按照如今士族儒家的體系,那遼金元就永遠無法崛起.”

“重文教的宋,卻打不過北方的蠻夷,這是什麼原因?”

“蠻夷是不會辯經的,只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在武力面前,辯經是毫無意義的.”

“東南能夠崛起,能夠威逼朝廷,是因為蘇澤的學術嗎?”

“而是因為東南的船堅炮利,武器先進,士兵勇敢!”

“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放棄對各種儒學思想的爭論,一切都為了軍隊服務,一切都為了打仗服務.”

“用戰爭獲得土地,用戰爭獲得財富,用戰爭來獲得秩序.”

“而只要打仗贏了,還會有人說我們是蠻夷嗎?”

“就像是太祖起於寒微,又有人說他身份低賤嗎?”

“成王敗寇,只要能打贏仗,一切都是對的!”

李成梁聽完之後,竟然也覺得心情激動起來。

其實作為一名缺乏文化的軍頭,李成梁在朝廷中還是有些自卑的。

這並不是李成梁的問題,而是整個武將勳貴集團被文官集團打壓了百年,他們也對自己的武將身份感到低賤。

就像是李成梁都已經是遼陽總兵了,依然想要讓兒子讀書,走文官科舉的道路,就是因為他們這些武將,下意識的就覺得自己是不懂讀書的蠻子,在身份上就是低於文官一等的。

從沒有這樣的一篇文章說,軍隊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大明也沒有文章鼓吹過武將的地位,更別說有人公然說自己是蠻夷,而蠻夷能戰勝文明這種說法了。

這也太炸裂了!

可是對方舉的例子也沒有問題。

文治最強的宋,被北方不斷崛起的蠻夷暴打。

而北方崛起的蠻夷,一旦開始儒化,那很快就失去戰鬥力,被更北方崛起的蠻夷暴打。

北方草原最後的勝利者蒙元,建立一個全世界罕見的超級大帝國,征服了無數文明。

“我蠻夷也!不辯經!”

李成梁一邊念著,一邊來回踱步。

“是啊,連自己的國土都沒辦法保全,連自己的百姓都無法保護,辯經有什麼用呢?”

“一切都要用來發展武備,一切都要用來發展軍事.”

“只要有更多的火槍大炮,就有更多的土地和糧食.”

李成梁拍案叫絕道:

“這篇文章寫的好,但怕是登不上《皇明新報》.”

“而且直接說自己是蠻夷,別說是京師那些讀書人,就連山東百姓估計也不能接受吧?”

李成梁冷靜下來,他也覺得這文章實在是太極端了,如果作為山東新軍的政治綱領,哪有自己說自己是蠻夷的道理。

可是那句“不辯經”,可以說是正好切中了李成梁的要害。

他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和陳以勤的爭鬥中,一直都處於下風。

這個“不辯經”,那就等於不和這些讀書人扯什麼知乎者也,直接用實力說話。

只要能夠開疆拓土,那麼明廷上下就會支援自己。

難道張居正支援自己,是因為和自己關係好嗎?

還不是因為自己手上的這支三鎮新軍嘛?

這一切都是實力。

不過李成梁畢竟還是清醒的,這篇文章還是太過於激進了。

他說道:

“現在《山東新報》上刊登,試探一下,把蠻夷這部分先去掉,論據再加工一下.”

李如松思考了一番說道:“其實不用宋朝做例子也可以,可以用北朝隋唐.”

“北朝隋唐起於鮮卑六鎮,也算是蠻夷,從這裡入手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李成梁說道:“這個辦法好!就從隋唐入手,寫在《皇明新報》上發幾篇文章,考證北周隋唐皇室的血統!然後再用我們的理論往上靠.”

“這文章的作者叫什麼名字?”

“此君名為山嵩先,是一名落第的秀才.”

李成梁說道:“好好好,將他徵辟到新軍衙門,先做我的記室,從九品!”

就在李成梁被手下的文人鼓吹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湖廣的戰事已經基本上平靜下來。

第三旅切斷長江,對荊州圍而不打,但是將荊州附近的縣逐個攻破,只留下荊州一座孤城。

襄陽也是同樣的情況,東南新軍沿著漢水向上,將戰線推到了襄陽城下,整個長江中游其他城市都被東南新軍控制。

而俞諮皋的第四旅,翻過南嶺攻入湖廣南部,一路上也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郴州、衡陽、長沙諸城,最後和第三旅南下的軍隊在洞庭湖畔的岳陽成功會師。

岳陽,就是《岳陽樓記》中的那個岳陽,佔據了長沙和岳陽之後,整個湖南洞庭湖平原已經完全落入東南新軍之手。

再加上江漢平原,這兩個明廷最重要的糧倉易手。

更重要的是,在攻佔了湖廣之後,雲貴和四川就被東南新軍切斷了。

相比有長江天險的蜀中四川,這裡還能靠著天險防禦,雲南和貴州就比較慌張了。

貴州東面和湖南的西部山脈相接,南部和廣西相接,如今這兩個省都落入到了東南手裡。

在得到了湖廣的戰報之後,明廷更頭疼的是丟了湖廣之後,明軍就要在陝西和河南設定防線了。

張居正焦頭爛額,他還沒有一刻為了自己老家要陷入東南之手而悲痛,就忙著開始設定新的前線防線。

東南這邊,報紙上都為了湖廣戰事而歡欣鼓舞,這一戰再次延續了東南新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另一邊,戚繼光帶領的第六旅,從廣西攻入安南北部,也是一路勢如破竹,將安南北部的北莫政權打的丟盔棄甲,就連北莫的都城金城都丟了。

戚繼光打出的旗號,是懲罰逃入安南的廣西瑤亂首領。

不過這只是軍事目標,在東南內部的報紙上,已經開始宣傳安南是中原疆域的一部分了。

對於戚繼光的戰鬥力,蘇澤是一點都不擔心的。

安南和中原差了一個時代,如今東南已經是用上了燧發槍了,而安南那邊還是鐵器時代,甚至鐵器這東西在安南質量也不好,還需要從大明進口一些優良的鐵質武器。

而且安南的莫朝和後黎爭霸,安南的百姓始終不得安寧,經常被驅使到戰場上拼命,他們對於安南的南北朝也沒有多少好感。

安南如今的狀況,和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還沒有整體的國族概念。

安南北部山區和南部叢林中,還有不少羈縻的部落,這些部落就和中原西南邊疆的土司一樣,還屬於一種蠻荒狀態,這種狀態甚至持續到了幾個世紀後。

而安南的核心地區,也就是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也就是如今越南升龍府中郡城附近的地區,以及南部的湄公河平原。

所以在形容安南的地形,就是一個扁擔挑著兩個米袋子。

扁擔就是安南南北之間,安南半島上狹長的國土,如同扁擔一樣,挑起了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這兩個重要的糧食產區,也就是安南的米袋子。

如今紅河平原掌控在後黎手裡,北莫的實力很弱,根本不是戚繼光的對手。

湄公河平原則在安南內戰中,被崛起的占城佔領。

所以蘇澤更關心的,其實是佔據了紅河平原的後黎政權,也就是沈一貫出使的地方。

甚至對於東南來說,北莫所佔據的北部山區地區,根本就沒有多少價值,最重要的還是紅河平原這個糧倉。

東南並沒有承認北莫和後黎任何一個小朝廷,沈一貫進入中郡城之後,卻沒有拜見後黎的國主。

這事情自然就有些尬住了。

沈一貫並不擔心,只是整日在居住的地方召來宴會,邀請後黎的達官貴人來參加宴會。

如今後黎的執政,是後黎的權臣鄭檢。

鄭檢掌控後黎的國政,但是他並沒有篡位為帝的想法,而是學習中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也是因為在後黎中,也是和曹操起兵初期那時候差不多的局勢,後黎並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整體,鄭檢只是其中一個實力比較大的諸侯罷了。

就連中郡城,鄭檢都不能說自己完全控制。

所以鄭檢也不能阻止其他人去見東南的使臣們,只能派人盯著他們。

不過沈一貫一點都不在意,他的叔叔是東南有名的詩人,沈一貫雖然不喜歡作詩,但是文采也是出眾的。

畢竟他年紀輕輕就從浙江殘酷的科舉制度中殺出來考上了舉人。

安南的讀書人和朝鮮也差不多,都對中原文化非常向往,很快沈一貫就在安南打出了名號。

拜見他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可以說到了門庭若市的地步。

而沈一貫除了和安南計程車人交往,還經常見安南的商人和甘蔗種植園主。

安南的甘蔗種植園主,基本上都是安南本地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和地主,他們在和東南的蔗糖貿易中賺的盆滿缽滿,而沈一貫也以商談貿易的名義,將他們邀請過來聚會。

抱歉晚了,這個不好寫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咒回:魔法和奇蹟都是存在的

魔法少女招聘師丘比

遂淵的新書

遂淵

天魂者戰魂

清名乘雲

重生黑蓮花發癲,婆家看見我就跑

糯粥粥

綜漫:只想好好養老

銀河星塵緣

身為怪物,生活是一門藝術

流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