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政

“大都督,這是明廷在山東的人事任命。”

南京的大都督府,得到京師朝堂的訊息,甚至要比山東地方官府還要快。

以大明朝廷這種拉胯的保密能力,在文華殿御前會議後不久,徐文壁擔任明廷新軍大臣,統籌整個山東兵馬的訊息就已經傳遍了京師。

京師情報站的陸二迅速將這個訊息透過飛剪船發往南京。

徐渭已經從徐州返回,接到這個情報後,立刻趕到大都督府,向蘇澤彙報這個情報。

蘇澤還在操弄他那個奇怪的機器,聽完了徐渭的情報之後,蘇澤笑著說道:“徐文壁只是妥協的產物,明廷內部的鬥爭已經快要壓不住了。”

徐渭自然明白蘇澤說的是什麼意思,他感慨了一聲說道:

“幾年前文官還能完全壓制武將,沒想到短短几年下來,文官這口蓋子,已經壓不住明廷這口沸反盈天的大鍋了。”

蘇澤繼續擺弄管道說道:“很正常,文長,時代變了。”

“不僅僅是明廷那邊,我們這邊不也是一樣嗎?”

徐渭沉默了。

其實東南的軍人地位抬升,速度比明廷還要快,不過在蘇澤的控制下,軍方的影響力還只保證在軍隊系統中。

但是徐渭知道,東南能夠將軍人的影響力鎖在軍隊,原因還是現在東南新軍專業退伍的人並不多,按照東南對退伍軍人的待遇,一旦大量軍官和士兵退伍轉入地方,軍隊的影響力甚至能超過讀書人。

對此,徐渭也是憂心忡忡。

武人干政,這是籠罩在文官頭頂上的陰雲,徐渭對此也是非常警惕的。

蘇澤說道:“新軍隊必然帶來新的軍人階層,這一點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

徐渭想了想,也贊同的點頭。

歷朝歷代都會出現強勢的軍事集團,比如唐的關隴軍事集團,宋代的汴州軍事集團,大明的淮西軍事集團。

但是這些透過軍功貴族互相聯姻組成的勳貴集團,和蘇澤親手建立的新軍相比,那真的是不值一提。

東南有陸軍和水師兩所學校,有著一套等級分明的晉升體系。

東南軍隊的聲望高,待遇高,也吸收了不少東南地區的年輕精英進入軍隊。

蘇澤還在軍中開設的掃盲課程,炮兵還要學習算學和幾何學,水師軍官需要學習的科目就更多了。

蘇澤說道:“當新的階層出現後,必然會推選出他們的代理人,來爭奪更多的權力和資源。”

“李成梁就是明廷這個新階層的代理人。”

徐渭連忙點頭。

蘇澤將手裡的管道接上機器說道:

“歷史大勢滾滾向前,新的階層總要比皇帝師生地主要強。”

“讓陳璘集中兵力,給這位定國公徐文壁一次驚喜,也是我們送給李成梁的一份禮物。”

徐渭會意的接下了蘇澤的命令,立刻安排人馬送往徐州方面。

蘇澤終於放下了手裡的零件,他擦掉手中的油汙,彷彿剛剛討論的山東軍情,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正色看向徐渭說道:

“時代發展了,若是制度不能隨著時代發展而進步,那各方政治勢力都會倒逼進步。”

“文長,我們東南的政體,也要改上一改了。”

“那件事籌備的怎麼樣了?”

徐渭明白蘇澤說的是什麼事情,他看向蘇澤說道:“大都督,您真的要走這條路?”

蘇澤點頭說道:“這是當然,我們要推翻朱明江山,可不是為了再弄出一個新的出來。”

“再說如今東南的臨時體制,已經有很多的問題,如果現在不盡快將制度規範下來,日後麻煩更多。”

徐渭點頭說道:“人員已經定的差不多了,不過這件大事還需要大都督親自宣佈。”

蘇澤擦了擦手上的油汙說道:“那就儘快籌備吧。”

隆慶二年,東南這邊的新曆二年,(公元1564年),東南的所有報紙上都統一宣佈了重磅訊息。

東南大都督蘇澤宣佈召開“制憲會議”,召集東南各方代表,為東南制定一部根本律法。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制憲會議看起來和他們關係不大。

更重要的一件事,在這裡制憲會議過後,要推舉出東南第一屆的內閣。

按照報紙上的說法,東南設立的內閣制度,更像是迴歸到了古老的群相的政治體制。

這是漢初、唐宋曾經實行過的一種制度。

內閣大臣就是那個時候的宰相,坐而論道,制定東南的大政。

在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下,分別設立首席大臣,財政大臣,交通大臣,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監察大臣,陸軍大臣和水師大臣。

首席大臣負責的是內閣日常行政事務,決定低等級官員的升遷考察,在內閣下設立吏部,首席大臣主管吏部。

當然吏部只是負責低品官員和吏員,高階官員還有其他的選任方法。

在這個特殊時期,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還擁有一票否決權,他如果不滿意某個任命,可以一票推翻前面的任命,要求內閣重新任命新的官員。

財政大臣則是負責整個東南的財政,負責內閣下設的戶部。

戶部的職能包含了徵收錢糧賦稅,監管金融,新成立的驛站錢莊和各市舶司下的碼頭錢莊也劃撥到了戶部下。

除此之外,財政大臣還要負責稽核各部門的預算,負責給各部撥款。

交通大臣負責工部,蘇澤將皇宮和官署營造的職能從工部剝離出來,如今的工部只負責修路和水陸漕運,同時曾經作為對立部門的市舶司,其碼頭也被歸入工部管理,徵收關稅的海關則分給了戶部。

全國的水利工程也都歸交通大臣管理。

不過工部這些工程,也不是隨便造的,必須要在年前制定好第二年的預算,交給內閣審定之後,戶部才會根據預算撥款。

同樣的,蘇澤對於現在工部的預案也有一票否決權。

教育大臣則下轄禮部,東南的禮部將祭祀等工作抽離出來,如今就是純粹的學政教育部門。

禮部負責整個東南的學校,還要籌備東南明年要舉行的新科舉,此外日後有關官員升遷考核的卷子也都由禮部出題,而如今東南官辦的報社,也都要歸於禮部之下。

司法大臣負責刑部,刑部的職能改為一個,就是制定新律法,不過制定的新律法要交給內閣審議才能透過,蘇澤這個大都督也擁有一票否決權。

的陸軍大臣和水師大臣,老百姓也能理解,等於將兵部分拆成了陸軍和水師兩個部分。

同時大都督府還將陸軍和水師名下的,和軍用無關的工坊,碼頭,報社,商鋪,都分別交給其他部門。

最後監察大臣下轄都察院,蘇澤保留了言官御史的體系,但是將明廷複雜的言官簡化成了一個都察院。

都察院負責監督其他部門施政,對於內閣大臣也有彈劾的權利。

高階官員任免,工部的重大工程,都察院也有旁聽和否決的權利。

按照報紙上的說法,如今東南的內閣屬於“訓導期”,這個期間大概是十到三十年,這個期間蘇澤擔任東南大都督,內閣大臣還是由他任命。

但是等“訓導期”結束之後,到底是什麼政策,報紙上沒有講,整個東南高層也對這個問題保持了緘默。

可光是這一套體系,已經足以讓很多人瘋狂了。

大明也有內閣,內閣首輔也會被稱作閣老,甚至國相,但是誰都知道自從明初胡惟庸案之後,大明已經沒有宰相了。

西漢陳平曾經這麼定義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漢初宰相職權極大,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宰相就會被內朝侵佔權力,漢武帝透過打壓相權,開始了皇帝專制的時代。

這之後歷代皇權都在和相權對抗,後面的朝代雖然偶爾也會出一些比較強勢的宰相,但皇權加強和相權削弱,是整體的趨勢。

等到明初,透過幾樁大案掃除掉開國的一批文臣武將之後,朱元璋徹底廢除宰相,透過設立內閣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機構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而明代內閣的權力範圍和權力大小,這是一個薛定諤的問題。

遇到一些強勢的內閣輔臣,那就可以軍訓六部和言官,像是嚴嵩那樣把控朝政。

遇到弱勢一點的內閣輔臣,那就是橡皮圖章,連日常工作都是混日子。

明廷的內閣制度,對於皇帝來說“好就好在”這個含糊其辭,其內閣職權完全靠內閣輔臣自己去“爭取”。

遇到懶惰一點的皇帝,比如嘉靖和現在隆慶這樣的,就可以給內閣多一點權力。

遇到勤政一點的皇帝,就可以繞過內閣自己掌控朝局。

而東南的這一套內閣體系,是從法理上規定了大臣的地位,並且明確規定了各內閣大臣的職權範圍,這就不是明廷內閣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宰相了,而是真正的能夠參與國政,決定國政的重臣。

內閣,吏部、戶部、工部、禮部、刑部這五部,新成立的陸軍部和水師部,合稱為七部,這是東南最主要的行政部門。

除了這七部之外,還有幾個直屬於內閣,但是不歸任何大臣負責的獨立部門。

大理寺,在大理寺下設立“秋審廳”和“上訴廳”。

死刑犯都是秋後問斬,秋審廳專門負責地方上報的死刑案件複核。

“上訴廳”則是對府縣兩級判院審判結果都不服,最後上訴的審理部門。

司農寺,負責推廣新的糧食作物和推廣新農業技術。

太僕寺,負責全國的馬政和漁政。

鴻臚寺,負責對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負責向外派駐使臣。

宗正寺,負責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負責發放度牒,確認佛寺道觀主持司庫等重要職位的任免確認。

在五寺之外,還有兩監。

分別是軍械監,負責火炮,火槍等軍械的生產,軍用船務生產的艦船也歸於這個部門。

將作監,負責官辦的礦坑、鐵廠、工坊,管理官辦工坊的匠官和工匠們。

以後的內閣大臣是蘇澤這個大都督直接任命之外。

七部、五寺、兩監的主官都透過廷推產生。

而能夠決定廷推結果的人,就是內閣大臣、五部五寺兩監的主官,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代表。

雖然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擁有對廷推結果的否決權,但是內閣和各部寺監的權利已經要大大加強了。

不過與此同時,都察院也被大大加強。

御史人數從明廷的幾十人增加到一百人,這些人則不是透過任命,而是各府縣透過各種方式選任出來的。

身份也不限於讀書人,包含軍人,農夫,商人,只要能被選任出來,就可以擔任御史。

都察院擁有對所有部寺監等部門的人事任免,財政支出監督稽核的權利,還可以提出聯合動議罷免大臣和各部寺監主官。

至於這些督察御史要怎麼選任,報紙上也沒有說,還要看制憲會議後的結果。

對於這個新聞,東南各階層的態度不一。

普通百姓並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高層距離他們太遠了。

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蘇澤叫大都督還是皇帝,大將軍,都是東南的統治者,只要是蘇澤在這個位置上,百姓並不會感覺太大的區別。

但是對於那些讀過蘇澤新學理念的年輕讀書人來說,這可就區別大了!

從打破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再到東南推行的制憲會議,都讓一些讀書人想到了最近學術圈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西周國人暴動後的“共和”時代。

難道蘇大都督真的有這個想法?

東南猜測紛紛,但是新出現的階層,卻對這個制憲會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許是他們登上政治舞臺的契機。

但是這套引起東南地震的新聞,卻沒有在東南軍政上層引起什麼波瀾。

因為蘇澤的執政根基實在是太穩固了,軍政的高階官員不是他的門生就是故友,軍方更是牢牢掌握在他手裡。

在一部分傳統官員看來,所謂的制憲會議不過是走個過場,蘇澤擔任什麼職位,他都是東南的執掌者。

晚了點,這章太難寫了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茅山隨筆

正一山浩

我和我的寶貝

小林匿名許願

書為無名

木一鳥人

起源:寰宇

我將踏碎寰宇

嬌嬌的故事【短篇】

一片空白的自己

大豐皇帝要只小貓當太子

二十四夜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