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

眾文武齊聚一堂。

周寬作為長史、南陽國令,是李裕最為倚重的心腹,自然也是眾臣的領班。

他首先舉杯。

“主公,此次征戰,戰果輝煌,我南陽荊襄荊南拓土千里,意義重大,臣等為主公凱旋接風。”

李裕哈哈大笑。

“謝長史接風。”

眾人都舉杯喝了。

有侍者滿酒。

而後,張浚舉杯說道:“主公前方拓土,臣在後方為鄧王隨王啟蒙,心雖惶恐,必盡心盡力,勿使我主失望。”

“張公費心,本王感激不盡。”

“臣不敢。”

又是一大杯幹了。

隨後,張格、高適、陳班、李懷仙、王厚協、魏艾、周武、方興都一一舉杯。

這車輪戰一下來,李裕可頂不住了。

接風宴喝著喝著就變成了天下形勢分析會了。

張浚放下酒杯,吃了口菜,這才開口說道:“主公,如今天下大勢已經分明。”

他一開講,其他人都放下快子聽著,誰讓人家曾是大唐的丞相呢?如今還是做學問的學者,說的話很有分量。

“朱溫逆賊與李克用在河北戰的激烈,至今未分勝負。”

“只是李克用已佔優勢,朱溫勉強支應。”

“東邊的王師範,可做牽敵,實力不大,如今也緩過勁兒來了,朱溫想要弄死他,非一日之功。”

“淮南,剛剛吳王薨。楊握立足未穩,已經無力進攻朱溫。”

“只有我南陽,如今又得房州、歸州,已有三國三州之地,應好好經營幾年,待根基穩固才可再有他圖。”

眾人聽了都暗暗點頭。

李裕也知道,自己剛得三州之地,不宜再動刀兵。

“張公所言有理,明日好好議議。”

當夜,李裕與王妃溫存半宿,算是暫時解了相思之苦。

十二月初一。

一大早,眾文武就來上班了。

國府大堂裡擠滿了人。

以前,李裕手下的幹臣不多,這個大堂還顯得空空蕩蕩。如今很多人都成長起來,也走進了李裕的核心圈子。

這個廳堂就顯得擁擠起來。

眾人看著這個破舊的國府,心裡都湧起了建蓋新國府和王府的念頭。

“諸君辛苦,今天,咱們就好好議議南陽的發展,有什麼好的建議,就開誠佈公的講出來。”

李裕開場定調,今天就是個頭腦風暴會,有什麼想法儘管說。

昨天接風宴上,張浚就提出了暫停攻伐,一心發展的策略。這個想法眾人都沒什麼異議。

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發展南陽的問題。

於是眾人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

李裕讓王厚協把發言隨桉記錄,會後進行總結。

陳班說道:“主公,房州、歸州雖大,可與我境不相連,是為飛地也。能否與昭信節度使馮行襲相商,將他的均州讓予我們,這樣,房州、歸州就與我南陽相連了。”

李裕當然知道,只有連成一片的土地才能真正的實施有效管轄,否則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塊飛地就成別人的了。

他當然也想要均州,可是馮行襲肯定不會同意,提出這樣的領土要求,無異於要他的性命。何況,馮行襲的發家地就是均州,他絕不可能同意。

與其讓他心升異志,與自己翻臉,不如不提這事,以後再說。自己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死,樹敵太多,是為不智。

“不可。”李裕還沒出言否決,張浚先說話了。

“馮行襲是我爭取的藩鎮,不可在小事上傷了和氣,徒增強敵。”

陳班被張浚搞了個大紅臉,退了回去。

李裕笑呵呵的說道:“此次暢所欲言,不分對錯,皆可言說。大家繼續發言。”

有了李裕的解圍,陳班心裡好受了許多。

他是從長安來的外來戶,和這些本地戶本就不好融入,如今被張浚駁了面子,他很是尷尬。

還好有主公賞識,不然自己的日子就難過了。

“陳長史所言有些道理,房州決不能成為飛地。”

周寬出班說道。

“討要均州也是不妥,我建議,可找國丈商議,把襄州的谷城給予南陽管轄,走谷城還是方便的。”

“哦?谷城是何所在啊?”

“咳咳,主公。”

周寬這才詳細的說起了谷城的地理風貌。

“谷城位於襄州的西北角,正是鄧州與房州之間的連線部。

漢水從均州的武當延岑城南下,經過谷城流向襄陽。

有築水從房州府治房陵流向東北方的谷城,與漢水匯流。”

“由此可見,從鄧州的穰縣走陸路可直達谷城,從谷城坐船可達房州的房陵城”

“至於歸州嘛,就只能走江陵了。”

“哦。”

周寬一解釋,李裕明白了。

“主公,我建議,既然峽州已經歸屬了荊襄,如若我們把歸州也給荊襄,和他們換谷城,這樣他們也連成片,我們也可把房州納入管轄。”

高適主動出主意。

“嗯,有理。”

李裕點點頭。

周寬嘴角動了動沒有再說話。

其實他就是這個意思,相互調換一下,互惠互利。可高適卻搶先說了,他也不好再說。

這段時間,高適在隨州,暫代隨王府長史。

雖然鄧王府和隨王府都未建衙,可是陳班和高適都是長史之職,與自己平起平坐了。

雖然他知道自己在德王心中分量很重,可陳班和高適的崛起,依然讓他看到了威脅。

“好,高長史的意見很好。”

李裕笑呵呵的肯定了高適的意見。

轉頭對周寬說道:“長史,此事還要你親自去辦。”

看到李裕殷切的目光,周寬覺得,自己在德王的心目中依然不可替代。

“遵命。”

行政區劃議的差不多了,話題轉到了農業生產上。

今年的南陽,雖然在年初的時候,經歷了與朱溫的短暫血拼,可對流民招募計劃影響不大。

以前招募安置地區,僅是南陽、向城和方城三縣,周邊的州縣百姓羨慕的不得了。

可限於種種原因,他們只有羨慕的份,也無法離開原籍。

今年好了。

南陽德王府管轄的範圍擴大了。

整個鄧州和隨州因為成了鄧王和隨王的封地而獲益。

陳班在今年四月份就任鄧王府長史,管理鄧州的農業生產,重點就是安置新流民,開墾荒地。

內鄉、菊潭、新城、穰縣、新野五縣,原有兩萬戶,八萬人口。鄧州五縣經過流民招募,現有戶五萬,人口二十四萬。

周寬給了糧食種子農具的支援,否則這些人來了也得餓死。

今年的糧食又是大豐收。僅這五縣就收了八十萬石,留下種子口糧,尚有三十萬石可供銷售。

新、老鄧州人各個喜笑顏開,就等著官府的收購,那樣就有錢了,可以給家裡的二妮扯二尺布做身衣,可以給自己娘子買個銀簪子,那是成親時承諾過的,終於要兌現了,想想心裡都美啊。

由於這兩年南陽的崛起,這些縣城也跟著沾光,生產的糧食、布匹、鐵器和其他手工藝品都透過湍水、淅水走襄陽和新野匯聚到南陽,換得大量的銅錢,再採購其他的物品返回各縣。

內鄉縣要去南陽要走淅水南下,過谷城到襄陽,再轉入淯水去南陽,整整饒了一個大圈子。

雖然有陸路相通,可要大規模的物資運輸,走水路是損失最少、運量最大、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只是耗費時間。

陳班出班奏道:“主公,今年鄧州豐收,可收購餘糧三十萬石,如若在內鄉與菊潭之間挖一水道,內鄉物產可直接透過菊水進入湍水,可聯通菊潭、新城、穰縣、新野,則五縣可互通,去南陽則節省大半的路程。”

說著話,陳班獻出了一張圖紙,竟然是地圖。

見圖上標註,內鄉與菊潭之間的距離為六十里。

透過地圖,李裕發現,果然如陳班所說,只要打通內鄉與菊潭之間的水道,那麼這五縣就可被湍水連通,來南陽,到新野轉進即可,無需再走襄陽了,確實節省了大半路程。

“諸君以為如何?”

周寬看看地圖,閉目仔細的琢磨了一陣,睜眼開口說道:“主公,陳長史所言是為良策,不僅可解決交通問題,還有極大的軍事價值。一水可掌半個鄧州。”

“今冬徵發青壯,挖掘內菊運河,爭取明春通航。”

“是,主公。”

陳班眉開眼笑,得到主公的首肯,這樣的滿足感只有自己知道。

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內菊運河”專案搞成,造福鄧州百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十歲當攝政王輔佐女帝,裂了啊!

月下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