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陳班彙報已畢,高適站了出來。

“主公,今年隨州也豐收了,可收購餘糧五十萬石。”

“哦?這麼多?”

李裕很是驚訝。

高適樂呵呵的彙報起了隨州的情況。

高適是李裕的老班底,對招募流民這套比陳班熟悉多了,政策的尺度把握和靈活性相結合。

再加上天時地利的條件,隨州招募的流民比鄧州多了一倍。

原來,招募流民的訊息一放出去,中原和淮南各地無地百姓就拖家帶口的往南陽趕。

朱溫嚴防死守,凡是走方城關、魯陽關去南陽的流民一律不準通行。

人流就像水流,此處不通,必有去處。

中原流民輾轉進入了淮南,進入南陽轄地必先進入隨州。

從四月份起,隨州就陸續有流民入境,五月份就人滿為患。

高適把有青壯勞力的家庭安置在了隨州,剩下的才讓他們去了鄧州。

因此,陳班先期接收的都是高適挑剩下的,後期則是隨州一時無法安置了,這才把人放去鄧州。

八月份以後趕來的流民,直接從隨州去了唐州。因此唐州流民今年的口糧都成問題。

隨州有隨縣、光化、唐城、棗陽四縣,隨州之南為荊襄的郢州,兩州之間有大洪山阻隔。

境內有多條河流。

發祥於大洪山的溳水穿過隨州南部,流經隨縣、光化,往東南淮南安州、沔州而去,最終可達江夏。

隨州之北是唐州,有桐柏山阻隔。

發祥於桐柏山的溠(zhà)水,向南流經唐城後,匯入溳水。

同樣發祥於桐柏山的白水,在隨州境內南下後轉而向西,匯流淯水,進入漢水。

而棗陽縣則在白水的轉彎處。

可說隨州幾縣都有水利之便。

隨縣、光化兩縣為平原,唐城、棗陽則為丘陵山地。

流民安置以棗陽和唐城為主。

隨州原在荊襄管轄時就是產糧大戶,主要產區就在隨縣、光化。如今,高適安置流民,棗陽、唐城兩縣由原來的六千戶,勐增到了三萬戶。

隨縣、光化兩縣由原來的一萬七千戶,勐增到三萬戶。

隨州一躍成為六萬戶的大州,人口突破二十六萬。

面對這樣的局面,高適既欣喜又擔心。

欣喜的是,有人了,隨州的發展就有了基礎,各種生產和商業空前繁榮。

擔心的是,這麼多人口吃啥喝啥?還有治安問題。

好在整個南陽轄區一盤棋,周寬得到高適的求援後,立即派人押解糧食和種子農具趕來支援。

周武更是派出鎮兵在四縣維持治安。

在眾人齊心協力下,這些流民開荒種地,搭建村落,很快隨州各處就冒出了一座座村莊,相互之間雞犬相聞,炊煙可見了。

高適對著周寬深施一禮:“都是長史的功勞,否則隨州可能出現大饑荒,開出耕地來,也沒種子啊。”

周寬拉著高適,兩人相視而笑。

同僚合作,完成大事的成就感,讓二人都心情愉悅。

李裕見狀微笑著說道:“兩位長史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順利完成隨州的移民工作,甚喜。”

他轉向其他人說道:“諸君都應向二人學習,精誠團結,一心為公,是為良臣賢臣也!”

眾人都連連稱是。

唐州被納入的時間較晚,由周寬直管。

八月份進入唐州的流民也有萬戶之多。

唐州北部的方城已經劃歸德王府了。

如今唐州只有比陽、上馬、湖陽、平氏、桐柏、慈丘六縣。

唐州北部是方城山和方城關,南部有桐柏山與隨州相隔,東部是伏牛山的餘脈,由北向南分別是嵖岈山、馬鞍山、朗陵山。

發源於慈丘附近的沙河東流,穿過嵖岈山與馬鞍山之間的山谷,進入河南道豫州境內,匯入汝水。

發源於馬鞍山和朗陵山附近的比水,流經比陽,與發源於方城山的堵水匯流。

發源於桐柏山的醴水,流經平氏縣,在上馬縣與比水匯合。

發源於桐柏山的淮水,流經桐柏縣,出東南而去。

在比陽東有一山谷可與豫州朗山縣相通,東南有通道可進入淮南,跨過淮水可通申州義陽。

原唐州七縣時,共有四萬兩千戶,人口十八萬。

如今劃出方城,僅有三萬八千戶。

從八月份開始移民,三個月時間,增加了一萬戶。

共有四萬八千戶,人口近二十萬。

這麼多人口,只能先開荒,把地翻出來,要種糧食也是明年的事了。

南陽給唐州送來了大量的糧食,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這些移民餓死啊。

這此大規模的運糧,讓周寬切身感受到,南陽要去唐州的比陽,真不是一般的繞路。

南陽的糧食裝船之後,走淯水南下,過新野後,在淯水與比水交匯處轉進入比水,一路北行,過上馬縣東進,才能到達比陽。

整個繞了一個大“V”字形的路程。

不僅繞路,還耽誤時間,這要是唐州有事,南陽救急,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主公,今年唐州安置了四五萬的流民,光吃飯,也沒什麼產出,就是翻了些荒地,一入冬也就歇了。我想著,能否還像以前一樣,以工代賑,做點水利工程。”

“可以啊。要把他們都動員起來,不能幹閒著,太閒了容易鬧事。”

周寬拿出一張圖紙來。

李裕一瞧,竟然是一張水利規劃圖。

就見圖上,向城與方城之間畫了一條直線。

“這,是什麼意思?”

“主公,只要在向城的淯水與方城之間聯通一條水道,那麼南陽的貨物不僅可以透過水道進入堵水,暢通唐州,方城的軍資補給也就及時了,可謂一舉多得。主公以為如何?”

李裕盯著圖上的線條,上下左右的看。

果如周寬所言。

只要在向城方向橫向打通淯水與堵水之間的水道,再去唐州可直接進入堵水、比水,直通上馬縣、比陽縣,走醴水可通平氏縣。

真是一通百通。

要是再往東延長這個水道,則可直通方城。

到時候,不僅南陽與方城之間可透過運河相連,生產貿易兩便,最重要的是軍資糧草的運輸,要是把水道從方城直通方城關呢?

那方城關還不萬無一失?!

想想這裡面的軍事價值,李裕眼睛都紅了。

這次他為什麼沒有趁勝追擊,把馬殷趕出湖南?不就是怕朱溫在背後偷襲嗎?

如今有了南陽直通方城關的水道,那自己的後顧之憂會少很多。

“好,長史所慮極是。嗯,應徵發南陽和唐州青壯,大力開挖河道,確保方城的水路交通。”

“是。”

“呃,對了,此水道就命名為向方運河。”

“是。”

見議事已畢,李裕就要宣佈散會了。

高適卻趕緊出班,奏道:“主公,臣也有水利工程,請主公過目。”

高適也拿出了一張圖紙。

李裕看著高適眨眨眼,心說剛才你怎麼不說?

拿過圖紙一看,竟然是一張地圖。

“高長史這是何意?”

高適趕緊湊到跟前來,指著地圖上的空白處說道:“主公,今年隨州雖然大豐收,可人口太多,冬天也不能讓他們閒著。”

“您看這裡。”

他指著唐城與棗陽之間的空白處。

“如果在唐城的溠水處開一條通往棗陽的水道,則可聯通溠水與白水。這樣我隨州不僅可西連襄陽,東南與淮南安州、沔州、江夏相通,也可與南陽水道相連,到時我南陽物產儘可走大江入江南矣。”

李裕眨眨眼,再看看地圖,還真是這麼回事。

“那,這麼說,鄧州、唐州、隨州都要搞水利工程?”

周寬、陳班、高適都像小雞啄米般點著頭。

“我們的糧食……”

“放心,糧食自籌。”

“這樣也行?”

“嘿嘿,主公,只有我唐州需要官府救濟。”

“是啊,我鄧州流民有口糧,只需少量的補給即可。”

“我隨州的糧食更多,不需要補給,可自給自足。”

“好,既然這樣,那就幹吧,我支援你們。”

一時之間,南陽轄區的三州張貼了告示,徵發青壯,挖河通渠。

一場轟轟烈烈的冬季水利施工展開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朕即帝國

小奮鬥

炎太祖道武帝的憂鬱

季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