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我一直來回的修改故事情節,有讀者尤其是老讀者認為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就應該是冷兵器的天下,如果出現了火器這些現代的東西,就沒意思了,是一個大毒點。為此,我不得不抽時間來回應這種設定的初衷和緣由。

可能有些讀者朋友對我國古代火器的發明和使用有誤解。

我先說說歷史上,火器的發明使用脈絡。

火藥的由來,是先秦兩漢時期煉丹術的興起。

在煉丹的過程中,多次發生了爆炸,然後有人開始研究原因,這就是最初火藥的發現。

火藥在一定配比下,可以有燃燒的作用,因此煉丹士就用火藥來做丹爐的助燃劑。

三國南北朝時期,這種助燃劑式的火藥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唐末時期,也就是本書故事發生的階段,有史書記載首次火藥運用到軍事用途的桉例。

他將火藥發射到了敵方城門之下,用以燒燬城門。

從此之後的五代十國,是火藥在軍事上應用的試驗階段。

宋朝是中國古代火器發明和使用水平最高的階段。

南宋之所以能和蒙古遊騎抗衡了幾十年,就是由於火器的大量應用。

元朝中國火器才正式透過蒙古軍隊傳去了阿拉伯,直至傳到歐洲。

由於蒙古人害怕中原百姓獲得火器技術,他們毀掉了大量的火器文獻資料,致使中國火器技術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明朝的火器發展其實是繼承了部分元朝遺留下來的技術,結合部分西洋反傳進來的技術的結合體,已經不是純正的中國自有技術了。

清朝也和元朝如出一轍,對火器極力的隱藏,毀掉了大量的技術資料,以保證自己的統治。

好,上面就是火器發展的脈絡。

有讀者說,如果看火器不如看明末小說。

這我承認。

明末時期火器技術是相對成熟的,發展火器的技術條件和物資儲備是成熟的。可這樣的發展有什麼突破嗎?

他發展火器不是應該的嗎?

我說說唐末發展火器的技術條件是否成熟。

唐末是經歷了中國秦漢三國南北朝後的第三個大一統末期。

火藥技術方面已經完善,只要調整配方就沒什麼問題。

金屬冶煉方面。

唐末的金屬冶煉技術已經登峰造極,製作要求不高的火槍不存在技術障礙。

它缺乏的是觀念和思想。

而主角李裕作為一個現代軍人,把這個觀念和思想傳播下去,也是沒有問題的。

火器在唐末的發展,從技術條件來講已經成熟。

最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來了。

為啥要在唐末發明火器問題,這個科技樹是不是點錯了。

首先我們來看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唐末昭宗李曄的天覆三年正月,這正是李曄一家被挾持鳳翔的時期。

此後,朱溫從李茂貞手裡搶回了皇帝,只給了皇帝一年的時間居住在長安。

第二年正月就殺了崔胤等一群還想維護唐王朝的大臣,逼迫李曄遷都。

此時,改元天佑元年。

在八月份,李曄被弒。

主角李裕也被殺在九曲池畔。

這就是主角歷史上的真實命運。

請問,你要是主角,你會怎麼做?

如果主角沒有特別的手段和技術,他不會有什麼作為,時間上來不及。

他就算是跑到了南陽,有了塊地盤,也和荊襄聯姻了,哪又如何?

他有兵嗎?

有糧嗎?

有錢嗎?

有武器裝備嗎?

歷史上,荊襄的趙氏兄弟因為不願意反叛朝廷,不支援朱溫稱帝,以梁代唐,而被消滅。

趙匡凝只一仗就敗了,跑去了淮南苟且偷生。

趙匡明則跑去了西川,在王建手下混日子。

在中原大地上,沒人是朱溫的對手。

李克用與朱溫打了二十年,幾次被朱溫打殘,自己都要跑回大漠了。

後來李存勖能滅梁,是因為朱溫被自己兒子殺了,李存勖沒了對手,這才成功的打進了中原。只要朱溫活著,誰都不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問你怎麼辦?

你不搞火器能成嗎?

你拿啥和朱溫打?

這就是我點火器科技樹的主要原因。

至於有的讀者建議我參考某書的寫法,其實這本書我還真看了。

我覺得漏洞很大。

首先,那書的主角是一個沒有背景的底層大頭兵,一步步的往上爬,最終走上了巔峰。

我不否認人家寫的好。

可是在唐朝這樣的時代裡,門閥世家佔主要統治地位,門第觀念深入人心,一個底層人想要爬上去基本不可能。

唐末的藩鎮是歷史的產物,就說朱溫,他雖然是底層的農民,可是人家先造反然後招安。

靠著戰功一步步的爬上去的。

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一個朝廷的大頭兵當了防禦使,當了節度使,這都是痴人說夢。

除非造反,除非殺上官自立。

人家故事裡的主角所處的時代是李曄登基沒有多久,他還有十幾年的時間發展,而我們的主角只有一年。

這個就不能比了。

所以,我沒法參考別人的寫法,只寫冷兵器的殺伐,不能有火器,這個臣妾做不到啊。

這就是我的一點理解吧,對不對的,大家諒解。

寫書主要是我表達對一個時代的感悟,如果錯漏請批評指正。

本書為小說,不是歷史,如果有異議也請支援,但不要過於糾結。

再次感謝一直以來支援和關注我的讀者,你們是我的衣食父母。

謝謝。

有票的還是給一張吧,畢竟寫的不容易。

無色非龍

2022年6月27日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近代列強進行時

也許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