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城西南二十里處,有一山,名龍山。

晉陽演武場就是圍繞著龍山而建造的,在這裡計程車卒不但要進行日常的操練,而且有的時候還會操練山地行軍。

趙平一大早就統率數百鐵甲衛前來,不過他不是來看軍隊演武的,而是直奔山腳下的武研院而去的。

武研院前身是青山城的匠人所,趙平將青山城一些善於發明創造的匠人調來晉陽,在龍山山腳下組建了武研院。

武研院不但研究新式武器鎧甲,而且還研究新式農具、馬車、水車、等等很多東西,有一些是趙平提供的草圖,但趙平畢竟是三把刀,很多時候還是靠匠人們的聰明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方才將東西給造出來。

一月前,趙平給這些匠人下了一條命令,那就是造出重量在五克左右的銅錢,並且要求圖桉精美,最重要的是別人輕易不能彷製出來,限時一個月,誰若能造出來,賞銀千兩。

當趙平騎馬來至武研院之後,武研院一眾官吏包括眾匠人提前收到了訊息,因此早早地等候在了門口。

“臣等便見大王!”

武研院主事胡三帶著一票工匠朝趙平大聲跪拜道。

趙平翻身下馬,而後朝胡三問道:“寡人要的東西可造出來了?”

胡三忙道:“回大王!按照大王的要求,臣督促一眾工匠歷時一月,造出了三枚符合大王要求的銅錢,還請大王移步!”

趙平見此便隨胡三一起來至庫房,而後胡三拿來一個匣子當著趙平的面開啟了。

趙平取出一枚銅錢,但見圓形方孔,正面和反面各有趙國兩字,直徑約厘米,趙平掂量了一下,而後問道:“此錢多重?”

胡三忙回道:“回大王!這是由一吳姓匠人制出來的,重六株。

漢朝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克,等於24株,一株約莫克。

趙平琢磨了一下,六株就是克,還是太輕,不符合趙平心中的換算。

趙平將其放下,而後又拿起另一枚銅錢,這枚銅錢沒有刻字,但依舊是圓形方孔,不過上面的字被換成了圖桉,但也只是簡單的圖桉,畢竟這個時代生產力落後,想要在銅錢上面繪製精美圖桉是不可能的。

趙平並沒有看上這枚圖桉,因為沒有問重量,直接將銅錢放回匣子中,趙平又拿起第三枚銅錢,發現同前兩者大小沒什麼差別,只不過同第一個相比兩個字變成了四個字,即趙七株半。

趙平忙問道:“此錢多重?”

胡三回道:“回大王!此錢是由一範姓匠人制出的,重七株半!”

趙平想了一下,七株半大約在克左右,離五克很接近了。而且這枚銅錢製作精美,看起來並不粗糙,應該是成功的掌握了銅鉛合金的比例。

雖然趙平鼓勵武研院的一眾工匠集思廣益,共同想辦法,但是這個時代,人往往都會留有絕技傳給子孫用來養家湖口,所以即便趙平給一眾匠人的待遇很高,但眾人該私藏的還是私藏。

趙平召見了範姓匠人,開口就問道:“此錢,銅鉛比例為多少?”

範姓匠人一聽趙平這麼一說就知道什麼都瞞不住眼前的大王,因此便將如何造出這枚錢幣的過程詳細說來。

趙平聽完之後,說道:“就按照此錢製造,不過這七株半,更為趙國通寶,能否做到?”

趙平尋思著如果改成這四個字,那麼重量差不多就能達到五克了。

範姓匠人忙回道:“大王只是改字,這並不難!”

趙平見此當即表揚了範姓匠人,並且加官工部錢幣鑄造司從事,專門負責製造趙國通寶一事,且兌現了先前的承諾,賞銀千兩,並且另外兩名匠人也得到了一百貫錢的賞賜。

趙平府庫內的五銖錢堆積如山,趙平取出一千萬枚銅錢準備回爐重造,但剛造了不過一千枚,就被趙平緊急叫停,因為造出來的銅錢實在是太粗糙了。

漢朝採用的是平板陶範氏製造錢,首先製成所鑄錢幣的陶範,然後將陶範兩兩重合,累積疊起形成範包,再將銅熔成銅液,把銅液澆注人範包,待銅水冷卻後,打碎範包,取出固定好的銅錢,然後用一根方形木棍,將方孔圓錢穿成串,打磨毛刺,最後成型。

趙平改進了方法,是用木頭做成長36厘米,寬厘米的空框,用篩選過的非常細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後填實空框,面上要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燒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煙燻過。

然後把成百枚用錫凋成的母錢(錢模)按正反面平鋪在框面上。再拿一個填實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蓋上去,就構成了錢的底、面兩框模。

接著把它翻轉過來,揭開前框,全部母錢就脫落在後框上面了。再用另一個填實了的木框合蓋在後框上,照樣翻轉,就這樣反覆做成十幾套框模,最後把它們疊合在一起用繩索捆綁固定。

木框的邊緣上原來留有灌注銅液的口子,把熔化後的銅液注入模子中。冷卻之後再開啟框模,成百個銅錢就這樣製成了。因為模中原來的銅水通路也已經凝結成樹枝狀的銅條網路了。

把它夾出來將錢逐個摘下,以便於磨銼加工。先銼銅錢的邊沿,方法是用竹條或木條穿上幾百個銅錢一起銼。然後逐個銼平銅錢表面不規整的地方。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總算是得到了讓趙平滿意的趙國通寶,不過為了保證趙國通寶的質量,趙平加了一道工序,那就是造出母錢數百枚,而一個模具製造出來的銅錢必須和母錢進行比對,合格的才能上交國庫,不合格的則是打回重鑄。

因為銅錢翻新會損失百分之十的銅,雖然趙平府庫內銅錢的數量驚人,但將舊錢回爐重鑄,無形之中趙平的財富也是蒸發了一部分。

按理來說,直接用銅製造趙國通寶最簡單也最省事,但是市面上的銅錢太多了,而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銅除了用來製造錢以外,已經從兵器當中被淘汰了,又加上漢朝銅的開採量提升,漢朝政府違背市場客觀價值規律,大肆製造銅錢,因此相比漢朝開國之初,銅錢貶值十分厲害。

所以趙平掌控幷州之後,已經停止了黃銅礦的開採,而如今漢朝政府已經無法在鑄造銅錢了,而地方諸侯又沒有鑄幣的權力,只有趙平一人有,因此趙平便想世面上流通的五銖錢、剪輪五銖等全部回收回來,而後推行趙國通寶,繼而穩定物價。

當然這件事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成的,也許一年半載,也許三年五年。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文朝軼史

唐城老表

三國:貂蟬稱帝開局拐走關羽張飛

大嶼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