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這段表演。

可以說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因為林夏這一次的表演,不僅僅是作為dj在舞臺上面,成功地帶動了所有觀眾們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林夏展示了一首創新的dj舞曲,將華夏國的古樂器,與現代電子音樂完美結合。

這首舞曲,所展現出的華夏古樂器的魅力。

讓在場的嘉賓,和觀眾們,都被震撼和驚豔到了。

他們瞬間就覺得,這次來參加這個節目,真的是值得了,真的是得到了一個巨大的驚喜。

從開場到結尾,林夏的表演,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華夏國古樂器的厲害之處,以及強大的可塑性。

實際上,在華夏國內,有不少人對於華夏國的古樂器,並不自信。

認為它們不如吉他,鋼琴等,在全球範圍內流行的樂器,也不被大眾所熟知。

儘管華夏國的樂器,確實有一些樂曲在,華夏國人聽起來非常好聽。

但總有人,認為這些聲音,不會被其他國家的人所喜歡。

然而,林夏的這次表演,徹底打破了人們對於華夏國古樂器思考的侷限性。

他的這首dj舞曲,將華夏國的各種古樂器,與現代節奏完美結合在一起。

給人們展現了,華夏國古樂器的多種可能性。

尤其是對於在場的嘉賓,以及收看節目的音樂人來說。

他們或許之前,對於華夏國古樂器的強大可塑性,沒有什麼直觀的概念。

但是這一次,在看完林夏的表演之後,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能夠因為華夏國的古樂器,而迎來一次突破。

因為現如今電子音樂發展了這麼多年,其實也已經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瓶頸。

由於電子音樂的一些樂段,是比較有限的。

況且國外的那些常用的電子音樂,也就只有那麼多片段。

所以自然而然,電子音樂發展了這麼長的時間,基本上也已經沒有什麼新鮮的,能夠吸引人的東西了。

甚至現如今的大部分電子音樂,大家一聽起來,就只感覺到非常的吵。

非常的嘈雜,沒有了什麼內涵。

這也是所有制作電子音樂的音樂人,被人們所詬病的地方。

但是這一次,林夏的這首歌曲,就並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感覺。

相反,林夏的這一首電子音樂,甚至還讓大家感覺到了華夏的文化。

這種文化的融化,給人們帶來一種獨特的韻味。

可以說,林夏在舞臺上面的這段表演,是真的讓人們感覺到了,電子音樂那無限的可能性。

也讓人們察覺到了,華夏國的古樂器,與電子音樂結合起來,究竟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

林夏的這個表演,也讓那些人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而這也是林夏這段表演,所帶給大家的感受。

只是,在林夏的這段表演結束之後,僅僅只是這個電音的表演結束了。

林夏的表演,還沒有徹底的結束。

在觀眾們,以及在場的那些嘉賓們驚訝的眼神之中。

此時的林夏走下了dj臺,來到了舞臺的正中。

而此時的整個舞臺,也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之前雖然說那段音樂,也是電子音樂和華夏文化相結合。

但是舞臺上面主要的背景,以及元素,還大多都是以電子音樂為主,還是以dj為主。

隨著林夏走到舞臺的正中央,此時整個舞臺周圍,也多出了非常多綠色的竹子,作為背景。

而且整個舞臺上面,關於華夏風的元素也是越來越多。

此時的林夏,在到達舞臺的中央之後,將外面的西服一脫,露出了裡面青色的長衫。

與此同時,周圍的舞蹈人員,也上來不少新的。

他們也全部都穿著青色的長衫,周圍也漸漸的多出了竹林,以及水墨畫的佈景。

而也有一位舞臺上的工作人員,朝著林夏小跑路過去。

遞給了林夏一支長笛。

看著林夏手中突然出現的笛子,此時華夏國的觀眾,已經知道林夏接下來的表演是什麼了。

只不過他們對於林夏能夠演奏長笛,這一點確實還是比較驚豔的。

沒有想到的是,林夏居然還會這種相對比較冷門的樂器。

但是對於國外的那些觀眾,以及嘉賓們來說。

林夏手中的這根棍子,他們確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現在的他們,也都非常好奇的看著舞臺上面的林夏,想看看舞臺上的林夏,究竟會透過這根棍子,帶給他們怎樣的一個驚喜。

而在周圍的舞蹈人員,進行準備的時候。

此時的大背景,也向許多不知道林夏手中這件樂器是什麼的人,開始介紹起了林夏手中的這個樂器。

畢竟這次的節目,所面對的是,全世界範圍內的觀眾。

可能只有華夏國的人,才知道這是什麼樂器,而且很有可能只是華夏國的少部分人,才知道這是什麼樂器。

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樂器都不是特別的瞭解。

所以此時的背景,也揭曉了林夏手中的這根長棍,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笛子。

歷史悠久。

可以說要比很多人想象之中的歷史,要更加的悠久一些。

不少的人,可能覺得華夏國的笛子,應該是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或者說是在唐宋時期,才被髮明出來,流行起來的樂器。

但是,笛子,歷史真的是悠久的誇張,因為笛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訊號)。

這樣的情況,也就誕生了出土於華夏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1977年,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約7000年。

這個古樂器,甚至已經有了七千年的歷史了,這是非常誇張的。

但是,這還不是最早的記錄。

1986年5月,在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現代華夏國音調完全一致。

這個笛子,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這一點,也是全球公認的,只是有很多的人不知道。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

《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

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

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從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而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隻笛,吹孔平面與按音孔平面相交約為90度的夾角。

這與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極其相似。

在時間上,兩者相隔幾百年;在空間上,湖南長沙和湖北隨縣相距數百里之遙,而吹孔位置幾乎一致。

由此可見,先秦到漢初,橫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

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現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漢代以後,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這個事實提醒了人們,華夏國笛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態,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並與樂隊中其它樂器日益配合與協調。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

漢武帝時發展出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透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

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

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在大螢幕上,關於笛子的介紹到了這裡的時候。

其實現場非常多的人們,就已經表示非常的驚訝了。

人們都知道笛子這個古樂器,是來自於華夏國的,而且也知道這個樂器,是距離現在比較早的。

可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笛子,距離現在居然會這麼的早。

這個樂器,居然已經有整整8000年的歷史了。

可以說這個介紹,是相當震撼的。

尤其是許多國外的觀眾,在聽到了關於笛子的這個介紹之後,此時對於華夏國的這些古樂器,可以說是越來越感興趣,也越來越震撼。

沒有想到的是,時隔8000年。

8000年前古人聽的聲音,居然還能夠透過這種古樂器傳遞出來。

而這個介紹,也讓很多的音樂人,開始對於笛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同樣的他們,現在也非常的期待,林夏究竟能夠透過這個笛子,演奏出來怎樣的音樂。

而此時的大螢幕上面,關於笛子的介紹還在繼續。

隋唐時期鼓吹樂的“大橫吹部”和“小橫吹部”均用橫吹笛。

在供人欣賞、娛樂的隋唐“燕樂”樂種中,橫吹笛(當時稱橫留)廣泛活躍於樂隊裡,在敦煌隋代壁畫和唐伎樂人圖上,也能看到橫吹笛的演奏。

在其它一些歷史圖畫裡,還發現了兩個方向的吹笛姿勢。

唐代已出現有關著名笛演奏家的記載,如李謨、孫楚秀,尤承恩、雲朝霞等。

其中李謨曾師從西域龜茲樂手,因笛演奏不同凡響,技藝出人頭地,開元年間在笛吹才能上號稱“天下第一”。

陳晹《樂書》卷148:“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鳴而助聲,劉系所作也……。”

也許至少從唐代開始,具有華夏國膜笛音色特點的笛就出現了。

笛上帶膜,是華夏國笛最獨特的標誌之一。

畢竟笛子這個樂器,雖然說是華夏國最先發現的。

但是,卻也不僅僅只有華夏國有,甚至在國外,也有非常非常多類似於笛子的樂器。

例如黑管,蒙古長笛等等,這些幾乎全部都是笛子的同類。

所以華夏笛,與其他國家的笛子,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區別的。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

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

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

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

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

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在民間戲曲劇種的樂隊裡,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

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

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歎:華夏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瑰麗多姿。

隨著介紹的結束,此時的舞臺也全部都佈置完畢。

而此時的林夏,在舞臺之上,也已經準備好了展示給大家華夏笛的天籟之音。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神:從混跡黑道開始

楊熙晨

我做渣男的那些年

叄哥

兩界扛把子

不想曖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