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躺在床上,李煥不禁啞然失笑,只覺得造化弄人。他的生活軌跡,就像一條曲折的河流,不斷地被山川地形所改變,卻又始終向著未知的遠方流淌。。一開始準備在村裡發展的,結果去了一趟湖北便決定留在那兒了;後來又因為時局變化而回到村裡。

人漸漸睡去。

第二天,李煥找到父親,讓他想辦法去招幾個會做胰子的工匠。這玩意兒真不難,從古至今都在用,做法也簡單,會的人不少。李煥招人來,更多的是想讓他們去找到大量的貨源。

李煥又換了一本‘天然洗髮水的製作方法’的冊子,方法也很簡單,需要植物油和精油。也花了足足800勢力值。

李煥手中握有的資金,讓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他決定讓水泥作坊擴大生產,招募一些人手,以滿足後續的建廠要求。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石灰石等材料並不被視為礦物資源,因此他的開採行為並未引起外界的過分關注。

儘管如此,李煥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他深知,即使是在這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中,也必須謹慎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陳叔,”李煥叫來了水泥作坊的負責人,“我們現在有了更多的資金,可以擴大生產規模。但記住,我們的每一項活動都必須符合規矩,不要引起外界的懷疑。”

陳叔認真地點了點頭,他跟隨李煥多年,深知李煥的謹慎和遠見。“放心吧,少爺,我會小心的。我們只是普通的工匠,做的也是普通的活計。”

李煥滿意地拍了拍陳叔的肩膀,他知道陳叔是個可靠的人。“那就好,我們不僅要保證生產,還要保證安全。任何時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陳叔領命而去。

李煥在處理完的事務後,決定去學堂看看。他想要了解孩子們都在學習些什麼,也希望親自見一見這位他特意從城裡請來的教習。

走進學堂,李煥見到了這位教習,第一眼時,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老者鬚髮皆白,看起來頗為年邁,與李煥心中的新學教育者形象不符。

然而,隨著兩人的閒聊,李煥逐漸發現,這位老者雖然教授的依舊是傳統的八股文與儒學經典,但他對於算學卻有著深厚的造詣。這讓李煥對老者刮目相看,也讓他意識到傳統與現代並不總是矛盾對立的。

“先生的算學造詣令人敬佩,”李煥誠懇地說道,“但我認為,我們的孩子們還需要學習更多。他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的新知識,新思想。”

老者聽了李煥的話,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似乎在李煥身上看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見識和決心。

老者緩緩說道,“我已經老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李煥點了點頭,他明白老者的意思。他決定招募更多的老師,尤其是那些能夠接受西學和先進思想的老師。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人物——譚嗣同。譚嗣同是一位思想開明的學者,他對於新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李煥記得,當初到武昌時,兩人曾有過愉快的交流。

“我認識一位思想開明的學者,他叫譚嗣同,”李煥對老者說,“我會試著邀請他來我們這裡。”

李煥離開學堂時,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知道,教育是點燃未來的火種,而他,正準備點燃這把火。

李煥一回到家,便立刻吩咐僕人準備紙筆。他坐在書房的桌前,深吸了一口氣,開始構思給譚嗣同的書信。李煥知道要想騙他來,必須言辭懇切,誠意十足。

他提起毛筆,蘸了蘸墨水,筆尖在宣紙上流暢地舞動,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譚嗣同的敬意和對西學重要性的認識。

“嗣同先生臺鑒,”李煥在信中寫道,“久仰先生學識淵博,對西學有深刻的見解。煥雖不才,但對西學亦有所涉獵,深感其對我國未來發展之重要性。今特邀請先生蒞臨重慶府,共同探討西學之精髓,以期強國富民。”

李煥在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已對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希望在家鄉推廣新學的願望。他表達了對譚嗣同的敬佩之情,並且承諾,如果譚嗣同願意前來,他將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和幫助。

書信的最後,李煥幾乎是以一種懇求的語氣寫道:“若先生能撥冗前來,煥將不勝感激。在此,煥先行謝過,期待先生的佳音。”

寫完信後,李煥仔細地讀了一遍,確認無誤後,他將信紙摺疊好,放入信封中,用蠟封好。他吩咐僕人儘快將信送出,並且特別強調了這封信的重要性。

李煥知道,這個時候的譚嗣同還沒有成為後世所熟知的那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只是一個學習西學、志在強國的愛國者。

寫完信,李煥看著牆壁發呆,他的目光彷彿透過牆壁看到村子的各個角落。李家村的土地是有限的,周邊的土地過於分散,發展有侷限性,他得做出科學的規劃才行。現階段是夠了,往後就必須離開這兒。他得做出科學的規劃才行。

隨著李家村人口的穩步增長,村子的活力也日益顯現。因為有部隊駐紮,村民們紛紛在家裡養起了雞鴨等牲畜,有富裕點的甚至養起了豕和牛羊。李煥也樂得從他們手中收購食物,提高眾人的收入,讓大家緊緊捆綁在一起。

行腳商們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他們發現李家村的居民不僅數量增多,而且消費能力相對較高,這使得他們來到李家村的頻率越來越高。

馬幫作為行腳商的重要運輸力量,也隨之增多。他們穿梭在山間小道,為李家村帶來了更多的商品和外界的資訊。然而,隨著外來人員的增加,如何維護村中的秩序和安全,成了李煥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李煥在村口設立了檢查點,對所有進入的行腳商和馬幫進行盤問。這是一項必要的措施,旨在防止不法分子潛入村中,保護村民的安全。

李煥家的院落和工廠位於村子的支路里,為了保護這些重要的設施,李煥下令禁止行腳商進入這一區域。他們在路口的院壩處設立了一個臨時的交易點,行腳商們可以在這裡駐留,吆喝叫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我開了一家鐵匠鋪

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