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在場的孩子們吃的差不多了的時候,李明才開口說道:

“孩子們,現在你們都吃的差不多了,我也準備好給你們介紹第一位我尋找到的老師。也是我所為你們所排列的榜單中的第十位。”

伴隨著話音落下,李明輕輕的一揮手,場地中央在眾人的環繞之下,緩緩升起一座璀璨的虛擬影像,它以驚人的細節和生動的色彩,構建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風貌。

宮殿的光影中,一位面容清瘦、目光銳利的智者出現在其中。

他身著簡樸計程車人長袍,頭戴黑色束髮冠,舉止間透露出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嚴。

“這位,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偉大思想家,韓非子。”

李明的聲音溫和而充滿敬意,孩子們的眼睛瞬間被這前所未有的景象吸引,一個個瞪大眼睛,滿臉好奇與驚歎。

影像中的韓非子,身姿挺拔,眼神深邃,彷彿正穿越時空,與在場的孩子們進行著跨越千年的對話。

李明繼續講解:

“韓非子,是韓國的公子,生活在距今約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不僅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還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散文家。”

隨著李明的解說,虛擬影像中的場景轉換,展現了韓非子在書房內伏案疾書的情景,周圍堆滿了竹簡,他筆下流淌出的文字,正是後來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產生深遠影響的《韓非子》。

“看,韓非子在這裡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理論,主張國家治理應以法律為基石,君主以權謀駕馭臣民,同時依靠威勢確保法律的執行。”

李明邊說邊指向影像中的一卷展開的竹簡,上面似乎真有文字流動,顯現出“以法治國”的字樣,孩子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試圖觸控那些虛擬的文字,臉上滿是驚奇。

此時,宮殿內響起一陣輕微的驚歎聲,趙政忍不住問道:

“請問大人,韓非子的這些想法真的改變了那個時代嗎?”

李明微笑點頭:

“確實如此,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六國的統一,還深深烙印在中國乃至東亞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之中。”

李明的話音剛落,虛擬影像中的韓非子似乎更加生動起來,彷彿在訴說著他的理念與抱負。

孩子們被這神奇的場景深深吸引,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影像,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李明繼續說道:

“韓非子的思想主張,強調的是律法的嚴明和公正。他認為,只有依法治國,才能確保社會的穩定和繁榮。這種思想,在當時那個時代中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隨著李明的講解,影像中的韓非子開始走動,他來到了一個繁忙的市集,與百姓交流,解釋他的法治理念。市集上的人們紛紛點頭稱是,對他的理念表示贊同。

“你們知道嗎?”

李明轉向孩子們問道:

“韓非子的這種以法治國的思想,哪怕是在幾百上千年之後,依然對於社會治理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每個人都要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這樣華國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有序。”

孩子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他們被韓非子的智慧所折服,也對這個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時,宮殿內的光影又發生了變化,韓非子的形象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戰國時期的戰爭場景。士兵們嚴陣以待,將領們運籌帷幄,戰爭的硝煙瀰漫在整個影像中。

“韓非子的思想不僅在和平時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戰爭時期也同樣不可或缺。”

李明解釋道:

“他以法家思想為基礎,提出了許多關於戰爭策略和國家治理的獨到見解。這些思想在當時對於韓國的強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孩子們被這震撼的戰爭場景所吸引,他們彷彿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著韓非子智慧的光芒。

李明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心中很是欣慰。他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

“韓非子的理念,可以說是一種‘法治’的思想,他認為法治是確保國家安定、社會秩序井然的基石。在他看來,人性本惡,因此需要透過嚴格的法律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防止社會的混亂。”

說著,李明一揮手,虛擬影像再次變化,展現出韓非子與一群士人辯論的場景。

韓非子站在眾人中央,他的言辭犀利,邏輯嚴謹,讓人不得不佩服。

“韓非子主張‘明法重刑’,他認為法律應該明確、公開,讓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同時,他主張對犯罪行為實施嚴厲的懲罰,以起到震懾作用。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奠定了法家學派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隨著李明的講解,影像中的韓非子開始詳細闡述他的理念: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他強調著法律是社會公正的準繩,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李明轉向孩子們,問道:

“你們知道為什麼韓非子要強調法治嗎?”

楊廣舉手回答:

“是不是因為人們有時候會做錯事,需要法律來糾正他們的行為?”

李明點頭稱讚:

“沒錯,韓非子認為,只有透過明確的法律和嚴厲的刑罰,才能讓人們心生敬畏,從而遵守規則,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接著,李明又詳細解釋了韓非子關於“術”的理念。他說:

“韓非子所提的‘術’,主要是指君主駕馭群臣、掌握政權的技巧和方法。他認為君主應該善於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和引導臣民,以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影像中的韓非子正在與一位君王交談,他神情嚴肅地說道:

“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法”與“術”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

李明解釋道:

“韓非子認為,君主必須掌握一定的統治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這些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選拔人才、如何制定政策、如何處理君臣關係等。只有掌握了這些‘術’,君主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們被韓非子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智慧所深深吸引。

最後,李明談到了韓非子的“勢”的理念。他說:

“‘勢’是韓非子思想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君主所擁有的權力和威望。韓非子認為,君主必須擁有足夠的威勢,才能確保法律的執行和國家的穩定。”

影像中的韓非子站在高山之巔,俯瞰著萬里江山,他的身上散發出一種威嚴的氣勢。他說道:

“勢重者,人主之淵也;臣者,勢重之魚也。魚失於淵而不可復得也,人主失其勢重於臣而不可復收也。”

李明解釋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就像深淵,而臣民就像魚。如果魚離開了深淵,就會失去生存的環境;同樣地,如果君主失去了他的威勢和權力,就會失去對臣民的控制和國家的穩定。”

孩子們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頭表示理解。他們開始意識到韓非子的思想對於當時的社會以及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迎娶女悍匪,反派被我搶崩潰

續寫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