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在西戎,南蠻,東夷之地販賣這些東西,咱沒二話!”

“可北狄之地,豈能販賣這些東西,咱跟他乃是水火不想容的處境!”

朱元璋,揮手道。

“笨啊!”

“茶葉,瓷器,絲綢,你就說,這三個,能提升他們的國力嗎?”

“他們普通民眾買的起嗎?”

“有沒有這三個,對大明國力有影響嗎?”

“反而能夠從他們那邊弄來牛馬羊,你說他們吃珠寶,吃瓷器,吃絲綢,就能打仗了?”

“我們向他們貴族輸送這些東西,換回來金銀銅錢,一來是彌補我大明銅礦開採不足,二來金銀銅錢多了,我們可以向他們買糧食,牛馬羊等等實用之物。”

“如此一來,幾年下來,你覺得北元國力還在嗎?”

“一群權貴只顧著欣賞瓷器,喝茶論道,穿絲綢鬥富,還有戰力可言嗎?”

“我大明想要征戰四海,開疆闢土,伐不臣的時候,簡直不要太輕鬆。”

“甚至他們的百姓見到我們大明軍隊,還鼓掌歡呼呢!”

朱高熾滔滔不絕的說道。

他就是要養周邊這蠻夷之國的奢靡之風。

從上到下,讓他奢靡到了極致,這樣打起來才好打,打下地盤後,馴化百姓更好馴化!

雖然絲綢可以做成衣服保暖,但普通百姓永遠是棉麻衣服,對於百姓來說,絲綢做的衣服,遠不如一車粗布麻衣來的實在!

當然如此一來,定然有不法商人,偷著賣糧食。

不過,只要邊關,卡住了,商人就算想要偷著賣糧食,也費勁兒。

運輸成本也高的可怕。

毫無疑問,沒有運送絲綢,茶葉,瓷器這些賺的多。

是個商人就知道什麼賺錢,苦哈哈盜運糧食,一年賺的,估摸著都沒有絲綢一車賺的多。

關鍵是,絲綢,瓷器,茶葉,這是大明獨有的東西,其他地方沒有。

獨門生意,怎麼做,很顯然了。

鴉片為何流入大清,就是因為日不落帝國發現大清的東西他們需要,反而大清毛都不買他們的,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最後日不落帝國才往大清銷售鴉片,以鴉片開啟了大清的門戶。

“太子,若是此等交易之下,只怕長久以往,我大明百姓都跑去燒製瓷器,編制絲綢,種茶葉去了!”

“這項國策雖然好,但不利於我大明農民啊!”

“我大明一直是重視農民,抑制商人的,如此一來,百姓們都跑去經商了,誰還種地啊!”

“還請太子收回成命!”

當即,齊泰,站了出來,高聲呼喊道。

“臣等附議!”

緊接著黃子澄一眾文官站了出來。

說實話,開海的話,他們能理解,對大明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聽著朱高熾如此大肆鼓動經商的國策。

大家都開始擔憂起來。

在他們的認知中,商人向來以利為先,只要利益足夠大,那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

長此以往下去,豈不是動搖國本了。

民以食為天啊。

“諸位愛卿,首先你們要弄明白一點,為何百姓們都喜歡經商。”

“說白了,種地的老農,根本賺不到什麼錢。”

“辛苦一年下來,僅僅夠一個溫飽,但凡遇到個天災人禍的,一大家子溫飽都滿足不了。”

“百姓自然會窮則思變,想著去冒險經商。”

“那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種地的收穫很賺錢,那這樣是不是人人都想著種地了。”

“按照你們說的,百姓們大部分都去經商,那我大明是不是農民變少了,糧食是不是就少了,然後糧價就上去了。”

“那這樣一來,百姓一看種地能夠賺錢,他們是不是就放棄經商,繼續種地了。”

“況且經商可不是人人都能賺到錢的,風險肯定比種地風險大,不可能人人都去經商的。”

“若我大明百姓手裡都沒錢,種的糧食都活不下去,誰還願意種。”

“有了錢,我們可以從蠻夷之地拿糧食,將蠻夷之地化作我大明的後花園,來供養我大明。”

朱高熾,朗聲道。

現在重農抑商基本上是朝廷出手控制。

一來是生產力的確上不去。

二來是大家還沒有市場經濟這個概念。

有的時候,市場自已調節,比朝廷出手控制,來的更加實在,效率也高。

“太子,區區蠻夷之地,才能產出多少糧食,那四方蠻夷之地,都盯著我大明的糧食呢。如何能夠供養我大明。”

齊泰,黃子澄等一眾大臣,聽著朱高熾的歪理,一個個忍不住撓著腦殼。

這聽起來,貌似有點道理。

但這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吧?

大明百姓都跑去弄那些貴重的東西去了,那大家吃啥呢,怕是拿著錢都買不到糧食。

很快大明就會出現糧食危機啊!

“你們想想,適合種茶的土地,就那麼多,其他的土地,就算是強行種茶葉,那也賣不出去啊!”

“燒製的瓷器一旦多了起來,那價格也會隨之降低,甚至到了最後,做瓷器賣的錢財,還不如種地多。”

“這些交易市場上會自動調控的!到了一定的地步,市場就會飽和的,百姓們自動會尋找別的方法。”

“就算重農抑商,但商人依舊是源源不斷,這是為何,因為他利益大啊。”

“我們要想的不是拼命抑制商人的發展,而是尊重交易市場的發展,反而要發揮最大努力,降低農民的成本。”

“比如發放價格低廉的種子,減輕農民的賦稅,為農民謀取一些國策上的優待,極大的降低他們的耕種成本。”

“例如農民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農民的孩子參加科舉的路上免費提供食宿等等。”

“鼓勵農民耕種,抬高農民的地位,耕種光榮,從精神,物質方面,幫助農民,這樣一來大家才會願意耕種。”

朱高熾,語重心長的說道。

想要一下子將這群儒生的思維,從農業大國改變成商業帝國的思維,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嚼碎了,慢慢餵給他們。

當然,老朱也在此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清掘墓人

Camell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