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目光灼灼看著于謙,義憤填膺。

不僅是為于謙感到可惜,更為他的愚忠感到憤怒。

“文天祥是民族脊樑,他是我華夏精神支柱,是天下人心所向。”

“他肩上挑著的,是漢家江山,是漢人的希望。”

“他在,千千萬萬個漢人就有信仰。”

“他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人人景從,韃子妄圖我江山,奴役我百姓,何其難哉。”

“韃子很聰明,對文天祥各種威逼利誘勸降,因為只要文天祥投降了,漢人的信仰就崩塌了,天下唾手可得。”

于謙抬起頭,正色道:“文天祥寧死不降,當為吾輩楷模。”

楊帆扶額。

讓你學文天祥,但沒讓你學他去死。

“於少保說得對,文天祥是民族英雄。”

“但你有沒有想過韃子勸降不成,為何著急殺他?”

“文天祥一死,漢人的脊樑就斷了,恢復漢家天下的心氣也就沒了。哪怕是他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也已無濟於事。”

“故而,韃子入主中原,長達百年。”

楊帆聲音不高,但卻振聾發聵。

世人皆佩服文天祥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哪曾想過他死後的負面影響。

“若不是我大明太祖皇帝,華夏的黑暗持續時間只會更久。”

聞言,朱元璋臉色緩和了不少。

咱對華夏是有功的。

但那個于謙咋就跟茅廁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老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他怎麼還不明白?

朱元璋恨不得給他一巴掌,讓他清醒一下。

“于謙,你幫咱大明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功績早已超過文天祥。”

“咱知道,你想和文天祥一樣,慷慨赴死,無愧於心。”

“但如果只是為了證明自已的清白,那你的死將變得毫無意義,對咱大明有百害而無一利。”

于謙迎上朱元璋冷厲的目光,面色坦然。

“臣死,太上皇復辟便沒了阻礙,順理成章,天下便不會動亂,百姓不會再因戰亂流離失所。”

“我一人死,換天下太平,死得其所。”

于謙擲地有聲。

自已的話他一句也沒聽進去,朱元璋卻氣的肝疼。

剛才的話真特娘白說了。

對牛彈琴。

以朱元璋的脾氣,恨不得一刀劈死於謙。

可打又打不得,殺又殺不得。

朱元璋看向楊帆,“老楊,你跟他說說,他死之後,後世怎說咱大明的。”

楊帆也是一肚子悶氣。

于謙太特麼正義了,正義到發邪。

這樣的人無可挑剔,可就是太鑽牛角尖。

“於少保,朱祁鎮殺你,殺的不只是你,而是天下民心。”

“你可知你被問斬後,史書是怎麼寫的嗎?”

于謙猛然抬起頭,心如鹿跳,手心裡全是汗。

不只是朱元璋,在場所有人的耳朵都豎了起來,等待楊帆的下文。

楊帆重重吐出四個字:“天下冤之。”

“於少保,你知道這四個字有多悲痛嗎?”

“他們給你安的罪名是意欲,堪比岳飛的莫須有。”

“你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卻也成了後世無數人的意難平。”

“後世之人每每讀到這一段,就會開罵。”

朱元璋心裡很不是滋味。

皇帝,才應該是天下人心所向。

憑什麼是他于謙?

可他瞅了瞅朱祁鎮,很快又釋然了。

朱元璋看向楊帆,面露不悅,“少說幾句,咱來了,于謙就不會死了,咱保他的命。”

楊帆卻搖了搖頭。

“於少保可以不死了,挺好的,但我得讓他明白,他為什麼不能死。”

“這可涉及大明未來國運。”

額……

一聽涉及國運,朱元璋只得閉嘴,但肚子裡窩了一股火。

大不了等會再給朱祁鎮幾個大逼兜,出出氣。

“於少保,你是大明脊樑,你死了,大明的精氣神就沒了,後面再也不會有你這樣的國士,更沒有人願意慷慨赴死。”

“沒人不怕死,或名或利,可是學你于謙,最後落個身敗名裂,有何意義?”

“大明再不復往昔,再也無忠臣良將,後世內憂外患,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就是你願意看到的結果?”

楊帆說到這裡,不止是看向朱元璋,更是看掃了一眼殿內所有人。

“所以,朱祁鎮殺於少保,最嚴重的後果是,于謙之後再無于謙,在大名危亡時刻,再也不會有人會像于謙那般站出來。”

“只會出石亨,徐有貞這樣的卑鄙小人。”

奉天殿落針可聞。

被楊帆一頓輸出,于謙的目光再也沒有之前堅定。

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朱元璋斜著眼瞥了一眼呆呆的朱祁鈺。

“愣著幹嘛,還不趕緊把咱大明的國士扶起來,咋滴,還讓咱幫你扶?”

朱祁鈺慌忙扶起于謙。

這一舉動,讓滿朝文武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朱祁鈺的皇位穩了。

朱祁鎮玩球了。

于謙要起飛了。

【國運值+500。】

【國運值+500。】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輩豈是屠狗人

深淵海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