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谷地有個法西斯式的組織,自稱“祖國與自由”,開展了場極其狂暴的反人民團結陣線鬥爭。該組織的頭頭巴勃羅·羅德里格斯·格雷斯竭力鼓吹同人民團結陣線對抗,誘惑了那些認為民主手段已完全失效的人。“祖國與自由”的另一名頭頭羅貝託·西姆據說是死於一次空難;此人生前最狂暴,曾進行過多次反政府的破壞活動。

他曾多次引爆輸電塔架,製造停電事故。然而保守派報刊卻說這些破壞事件系左派恐怖主義者所為。此人後來還切斷輸油管道,並同軍官們密謀要在1973年6月發動軍事政變。

左派的過激行為進一步將具有民主精神的反對黨推到了對立面。有個極左組織決定為1969年蒙特港的擅自占房者之死報仇,暗殺了弗雷執政時期的內政部長埃德蒙多·佩雷斯·蘇約維奇。對一位領袖人物進行的這種野蠻襲擊引起了基督教民主黨的反感,進一步使國家分裂為對立的集團。

人民團結陣線在1971年選舉中取得的重大勝利猶令基督教民主黨人十分擔憂。50%的選民支援人民團結陣線,其政綱實施步伐又漸次加快,這使基督教民主黨領導層認識到不能再孤軍作戰了。基督教民主黨數十年來一直拒絕跟右派正式結盟,這回決定改弦易轍。該黨在其執政的六年間一直猛烈抨擊特權,這會兒決定阻止一場革命了,該黨跟民族主義黨組成民主聯盟;兩黨聯手在議會中控制了足以阻止人民團結陣線所提法案獲得透過的選票。

人民團結陣線在出版業從事收購活動,力求對媒體進行更大程度的控制,基督教民主黨遂意識到自己作為反對黨將會很難起作用。首先是編輯出版發行量很大的週刊《埃爾西利亞》的西格一薩格出版社,因勞動成本持續走高不得不停業。政府接管了這家出版社,很快就開始出版各種反映其思想的書刊。最大的一家造紙廠和《信使報》報業集團也遭遇了類似的經濟問題。政府如果也買下這些企業的話,反對黨的話語權可能就要被剝奪殆盡了。於是開展了一場拯救這兩家公司、阻止政府收購的全國性運動,就連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參與了這場運動。

就在民主聯盟加緊實施其反人民團結陣線行動計劃的同時,激進的工人非法佔領工廠、農民非法奪地的行動也加快了速度。而工廠主要求歸還廠子時,阿連德政府又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拒絕的根據是1930年的一個法令。該法令准許政府臨時接管發生勞資糾紛的工廠。報紙頭版頭條報道工人們佔領一家又一家工廠。民主聯盟擔心這種任意行為很快就會結束私人企業的存在,遂面見阿連德要求就私有財產國有化制定法律程式。阿連德同意協商解決問題。

民主聯盟和人民團結陣線雙方代表會談協商擬定了一份稱之為“三種型別”的憲法修正案。第一類為國有化部門,由大型礦業公司和工業企業組成。第二類為公私合營。第三類為私營部門。阿連德接受了這一提案,但像卡洛斯·阿爾塔米拉諾這樣一些激進的社會黨人則拒不贊同;擔心會妨礙工人們持續採取接管行動、中止“正全速前進的革命運動”。

議會透過了憲法修正案,但人民團結陣線內部發生了分歧使阿連德又否決了這一議案。民主聯盟試圖推翻他的否決,但一場憲法大辯論使其努力未獲成功。修正案胎死腹中,阿連德跟民主聯盟共同解決這一爆炸性問題的良機也就隨之消失了。這件事表明,人民團結陣線中的少數派具有使總統達成妥協的嘗試作罷的影響力。

尼克松政府密切關注著民主聯盟跟人民團結陣線間日趨緊張的關係,在未能阻止阿連德當上總統後,轉而支援民主聯盟跟人民團結陣線作對到底。尼克松和基辛格正在亞洲同共產主義搏鬥。他們認為阿連德政權是共產主義在南美洲的灘頭堡,一定得打掉。他們將大量資金投入隸屬於民主聯盟的出版物、智利最大的一家造紙廠和工會罷工基金組織,資助反對黨的報刊和工會。

為了破壞阿連德爭取國外信貸的活動,他們中止提供新貸款,阻止國際組織向智利調撥資助金。但尼克松政府仍繼續提供已承諾的貸款,而私人銀行也繼續向智利提供一些信貸。政府和私人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想完全封殺智利,部分原因是還正在談判舊貸款的還付問題。

人民團結陣線需要增加大量外國信貸向為窮人而進行的消費革命提供資金。為了補充不斷減少的美國貸款,官員們轉向加拿大、西歐、蘇聯和中國。這些國家向智利提供了一些新貸款,但蘇聯提供的短期信貸很少,卻提供了4億多美元的長期信貸。

智利官員們還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了8000萬美元的貸款,並同私人銀行和“巴黎俱樂部”成員國達成了新的債務償還安排協議。因此,從其他地方獲得的貸款超過了美國所拒絕提供的新信貸。然而外貿收入的下降和國內消費的增長則使智利需要長期依靠信貸為不斷增加的進口產品提供資金。

1972年8月,民主聯盟以人民團結陣線曾用來佔領私人財產的同樣的“焦土政策”跟人民團結陣線相對抗。8月21日,零售商們關門停業24小時。政府試圖讓各店鋪開門營業,開始砸門撬鎖,從而引起了騷亂和抗爭。

10月11日南極地區的貨運汽車駕駛員舉行罷工,並很快擴及全國。兩天後零售商和工業企業資方人員加入罷工行列,醫師、律師和建築師等專業人員組織也跟著行動起來。就連農民合作社也舉行了罷工。人人都對物品短缺、通貨膨脹和安全無保障深感不滿。

跟歷次罷工一樣,參加這次罷工的人們為了長期目標也寧願犧牲眼前的短期利益了。參加罷工的人都認為私有財產的存在和中產階級的生存正處於危急關頭。

阿連德認為解決罷工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延請軍人入閣。他的許多盟友都反對這一辦法,但他仍於1972年11月2日任命武裝部隊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為內政部長、其他軍官出任了其他一些內閣關鍵職務。三天後,普拉茨透過談判結束罷工運動。這一衝突體面地結束後,智利人將其注意力轉移到了比較傳統的政黨競爭活動:1973年3月議會選舉。民主聯盟廣泛開展競選活動,力爭贏得足夠多的議席,好將阿連德趕下臺,而人民團結陣線則籲求民眾投票支援政府。

軍人在兩大聯盟間起著緩衝作用,並使國家恢復到一種看似正常的生活狀態,從而使競爭激烈的選舉運動得以在未發生什麼嚴重衝突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各政黨候選人的宣傳海報鋪天蓋地,電線杆、牆壁和柵欄上貼得滿滿的,往往是一家海報貼上後,另一家就貼在其上方,互比高低。

電臺成天反覆廣播支援候選人的短詩和歌曲。“祖國與自由”的巴勃羅·羅德里格斯·格雷斯沒有競選公職,卻時不時要預測一下即將做出的最後判決。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國家已恢復正常。

選舉進行得很順利,只偶爾有舞弊的謠傳。民主聯盟未能實現其贏得66%選票這一不切實際的目標,只贏得55%,人民團結陣線獲得44%。雙方均聲稱取得了勝利,但政治格局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選舉過後,軍人表示願意繼續留在內閣裡,但人民團結陣線裡的左派則要他們退出去。他們遂提出辭職,阿連德組建了一屆文人內閣。

教育部長宣佈計劃實行一種稱之為“全國統一教學體制”的新教育制度後,引起了新一輪爭論。“全國統一教學體制”提出要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統一教授符合社會主義新社會要求的、國家規定的課程。民主聯盟立即表示反對,認為這是要強行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一直支援人民團結陣線的天主教會也擔心這一措施將會剝奪其對教授課程的決定權,遂要求先花點時間討論一下這一計劃。

緊接著第二個月,埃爾特尼恩特銅礦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阿連德提醒工人們注意:礦山已國有化。這就是說,工人們已是礦山的主人,不應該要求提高工資。而民主聯盟則支援罷工,這一來可以減少政府的收入、二來是要證明人民團結陣線為工人謀幸福的說法是種謊言。

中產階級專業人士也支援礦工罷工運動,工人們離開礦區向聖地亞哥行進時,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這次罷工持續了77天后阿連德才使其平息下來,他的政府損失了將近8000萬美元。所不幸的是,這類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的行為已構成了政治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這個神經有點病

星星不語

原神:真死後,影浪跡天涯

君茗靜瑤

禁慾大叔請自重

月萌的筆

凹凸世界,影子

月環很正常的

病友非人哉

亭亭玉立的小荷花

我遇夏天

oo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