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疆界問題:智利公司和在智利經營的外國公司極欲投資於鄰國的採礦業。由於疆界沒有劃定,遂產生了主權問題。1866年,智利就其北部邊界同玻利維亞達成協議:南緯24度線為兩國正式分界線。之後不久,智利的一些探礦者就在邊界線以北發現了銀礦,沒有遇到大麻煩,玻利維亞就給了他們特許經營權,讓他們開發銀礦了。但有其他礦主在玻利維亞境內發現硝石後洽談特許經營權時,新問題出現了。

為了開採這些硝石,智利和英國一些投資者同智利的一些議會議員一起組建了安託法加斯塔硝石和鐵路公司。該公司隨後獲得了玻利維亞的特許經營權。公司似乎並不在意該地區的主權,其目的只是控制稅額。智利的外交官們1874年透過條約似乎解決了這一問題。根據條約,智利讓出這一地區的所有權利,條件是不得對硝石課以新稅。

智利人不僅投資於玻利維亞硝石礦,也投資於秘魯的硝石礦。這兩個國家擔心智利的影響與日俱增,遂於1873年簽訂了攻守同盟秘密條約。兩年後,秘魯政府想要控制不穩定的國際市場上的硝石價格.遂對其領土上的所有礦場實行了國有化。

政府向公司發放有息證券,以對其進行補償。政府本想兩年內就付錢給證券持有人,但無錢可付。其結果是證券的價值大縮水,投機者們以超低價進行收購。一些證券持有人認為改變主權也許能收回他們的礦場,遂說服智利政府進行干預,但智利政府沒有采取行動。

智利在與北方的玻利維亞談判時,與東方阿根廷的爭端又起。智利和阿根廷都認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大部分地段屬於自己。1878年,智利代表迭戈·巴羅斯·阿拉納同阿根廷代表達成協議,同意沿安第斯山脊和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分水嶺劃定兩國邊界。智利公眾想要整個巴塔哥尼亞地區,公開反對這一協議,責之為出賣國家主權。但在北方與玻利維亞和秘魯的緊張關係迫使智利政府接受了這一協議。

5. 太平洋戰爭:玻利維亞的政局動盪,致使它很快就跟智利發生了衝突。1878年,玻利維亞將軍達薩·伊拉里翁推翻政府。他拒不接受本國政府先前與智利達成的協議,對安託法加斯塔公司的硝石出口課以重稅。公司拒絕交稅,確信智利政府將會迫使達薩收回成命。

玻利維亞徵用公司的機器時,衝突迅速升級。智利進行反擊,侵佔阿託法加斯塔港。玻利維亞鋌而走險,宣佈戰爭,想把智利人全都驅逐出境。秘魯開始時表示願意調解兩國糾紛;但智利發現秘魯同玻利維亞已簽有攻守同盟條約後,遂向秘魯宜戰。

定名為“太平洋戰爭”的這場衝突很快就在地球上最乾旱的地方之一發生了。這一沙漠地帶不見滾動的流沙,有的是懸崖、陡坡、乾涸的河谷、大草原和鹽灘地。由於戰略要地多為港口城市,所以有支強大的海軍就佔有了決定性的優勢。

艦船在相距很遠的沿岸戰場間運送士兵,封鎖、炮轟敵方的港口。這次衝突中,玻利維亞由於沒有海軍,所以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智利和秘魯均有支小小的海軍,秘魯海軍稍稍強那麼一丁點兒。然而智利的商船隊相當強大,在運送人員和物資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軍隊人數加起來是智利的四倍,然而這兩個國家難以動員軍隊與向軍隊供應必需的物品。這兩個國家均無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經濟。兩國大多數土著人口沒有怎麼融入國家生活,不可能在國際衝突中提供多少幫助。而智利卻有一支可快速調動的勞工大眾,戰時能夠組織他們投軍作戰。智利的鐵路和船舶運輸網已使社會、經濟一體化。

民主政治制度狀態穩定,能夠調集物資供應軍隊。很快,智利士兵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整個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安第斯山橫亙在內陸和沿岸地區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玻利維亞難以發起反擊。智利有效地控制了陸地後,1879年的兩次海戰又決定性地控制了太平洋。5月21日,伊基克海岸附近,秘魯鐵甲艦“瓦斯卡爾”號撞擊智利的木製艦艇“埃斯梅拉達”號。

智利艦艇沉沒前,艦長阿圖羅·普拉特跳上“瓦斯卡爾”號甲板,遭槍擊身亡。他的殉難很快即成了愛國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是這樣,對世世代代的智利學童亦然。這次海戰中秘魯人遭受了重創,損失了鐵甲艦“獨立”號。10月間的第二次海戰中,智利人一通猛烈炮擊後成功登上了敵艦“瓦斯卡爾”號和“皮爾科馬約”號。這兩艘軍艦投降後,秘魯人就沒有海軍了,智利得以在沿岸地區隨意調動軍隊、封鎖秘魯港口,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11月,智利軍隊9500人在秘魯皮薩瓜港登陸,戰爭向內陸推進。當時秘魯有支部隊在港口的南面,而玻利維亞有支部隊在港口的北面;兩支部隊有機會夾擊智利人,但它們沒有把握住這一戰機。時至1880年7月底,智利人節節勝利,迫使所有的秘魯和玻利維亞軍隊撤退至塔克納以北。

在決定性的阿里卡戰役中,智利軍隊對高度設防的山頭要塞發動強攻,擊退了2000名秘魯兵。這次勝利使智利完全征服了硝石產區,為智利學校教科書又增添了一頁愛國主義內容。這次勝利也促使美國和英國提出調停建議;但當秘魯獲悉智利的領土要求後拒絕了調停建議。

智利的政治家們和公眾雖然遠離戰線,但在戰爭中卻起到了重要作用。各政治派別為了提高自身在下次大選中的聲望,均想讓自己的領導人擔任司令官。這種政治陰謀導致了指揮的無能,然而智利勝利了。但贏得勝利的是智利普通老百姓,或者說是智利工人,而不是將軍。

雖然軍隊強迫工人入伍服役,並虐待他們,但他們本著一股愛國激情依然奮勇作戰。據說,他們要在投身戰鬥前喝一種紅葡萄酒加火藥的混合飲料,以壯膽。

公眾壓力和擴張主義野心促使戰爭向北推進。智利總統阿尼巴爾·平託命令司令官馬努埃爾·巴格達諾佔領利馬。援軍的到來使智利士兵的人數增加到了萬。

秘魯用以守衛首都的軍隊人數要多於智利的軍隊人數,但無濟於事。1881年1月,智利人在喬裡略斯戰役和米拉弗洛雷斯戰役中越過秘魯防線,秘魯軍隊撒出利馬城。沒有一個秘魯人願意割讓國土,所以接下來的兩年間全國上下從事遊擊活動,進行殊死保衛戰。這期間,智利同阿根廷簽署了協議,從而避免了同這一鄰國發生戰爭的危險。

兩年後,秘魯做出向智利割讓領土的痛苦決定,以使佔領軍離境。1883年秘魯簽署了《安孔條約》。條約規定:秘魯割讓塔拉帕卡地區,並同意智利管轄塔克納省和阿里卡省十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這兩個省的主權歸屬。玻利維亞這方面嘛,安託法加斯塔實際上已在智利控制下;數年後玻利維亞正式將安託法加斯塔地區割讓給了智利。玻利維亞成了一個內陸國,委實可悲可嘆。

太平洋戰爭不僅使智利的領土擴大了1/3,而且使智利有了一個向其提供鉅額財富的地區。現在的問題是誰應占有這筆財富?智利政府完全可以接管國有化的秘魯礦場、向證券持有人清償債務、以國家壟斷的形式經營礦場,然而出於種種原因沒有這麼幹。

智利的一些政治人物在安託法加斯塔硝石和鐵路公司中有投資,不願看到該公司要同一家國營公司相競爭。而政府也還有因戰爭而拖欠的債款要還,不願負擔硝石證券兌現的費用。此外,智利還要改變歐洲對其兼併玻利維亞和秘魯領土所持的反對立場。智利政府向證券持有人返還硝石礦所有權的意願贏得了強有力的支援,特別是在英、法投資人中獲得的支援尤為強勁。

雖說19世紀80年代做出的這一決定似乎蠻有理,但後來政治家和史學家們強烈地批評了當時領導層將硝石礦返還給私人業主、而不是將其國有化的決定。事後看來,開發硝石礦的大多是些外國公司;許多智利人認為他們好像是為了這些公司才打了那場太平洋戰爭。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追長生

小鵬愛吃飯

穿書後反派崩人設啦!

春一里

昭昭之光

江泱泱

莽崑崙

傾墨賒月色

赤紫源病毒:楊氏睿兒

繪畫的作家

武道世界:我靠面板成武聖

申港證券大連黃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