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暫住於河中(今永濟)普救寺。

一天,準備赴長安趕考的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因雨滯留在河中。在遊普救寺中與鶯鶯相遇。

為了追求鶯鶯,張生借宿於普救寺。

一天晚上,張生見鶯鶯正在園中燒香禱告,隔牆的他便趁機高聲吟詩一首。

鶯鶯知道吟詩者是張生,便回詩一首。

一去一來,以詩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橋叛將孫飛虎因貪戀鶯鶯的美貌,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

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便許諾:“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

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

事畢,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鶯鶯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

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深夜來到了張生書齋,與張生私訂終身。

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最後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

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卻造謠謊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的乘龍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

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人們代代傳頌著這個愛情故事,因為人們始終嚮往與追求著純潔不變的愛情,並且在心裡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愛情可能並沒有文學作品那麼浪漫,王實甫的《西廂記》來源於唐代文學家元稹的《鶯鶯傳》。

01始亂終棄是張生

“崔鶯鶯”是元稹所寫小說《鶯鶯傳》裡的人物。

《鶯鶯傳》影響很大,後代不斷有人以此改編,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尤其出名。

崔鶯鶯就是河北省安平縣黃城村(過去叫鳳凰裡)人,唐朝禮部員外郎崔元翰之女。她與中唐詩人元稹(zhn)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愛戀之情,遭元稹先戀後棄,而愛情破裂。後來,崔鶯鶯先被元稹寫成《會真記》傳奇行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廂記》而名垂青史。

崔鶯鶯,字雙文,鶯鶯是其小名,生於公元785年。祖父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父元翰,名鵬,(729-795)通經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中狀元后,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人稱“崔四頭”。

主考官於邵贊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貞元七年知制誥。於朝中言辭溫雅,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範。然而他“生性太剛褊簡傲,不能取容於時,每發言論,略無阿徇,忤執政旨”。故掌誥二年,而官不遷。竟罷知制誥,約66歲終於散位(比部郎中)。其弟崔敖、崔備亦與他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傳為佳話。

鶯鶯的母親是睦州刺史鄭濟之女,784年生鶯鶯,鶯還有一弟。姨母有文才,779年生子元稹,長鶯鶯7歲,稹為中唐著名詩人。

其實,“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

元稹就是那個“張生”。

只不過,與《西廂記》裡才子佳人終結良緣的歡喜結局不同,元稹是個負心的“張生”。而“崔鶯鶯”的真實名字,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遇見“崔鶯鶯”的那一年,元稹22歲,正處於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嚮往的年紀。

那一年,“崔鶯鶯”一家孤兒寡母路過山西永濟,碰上當地的軍變。

譁變的軍人看中了崔家的錢財,想要搶劫。

元稹當時在山西當一名九品芝麻官,出於善意,和軍人交涉,保護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錢財。

崔家為了感謝元稹,設宴答謝。

宴席上,元稹認識了崔家的小姐“崔鶯鶯”。

一來二往,和正值妙齡的“鶯鶯”產生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終於有一天,“崔鶯鶯”半夜來到元稹的房間。

這就是後來元稹自己所說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樣每天半夜幽會,持續了近一個月。

沒過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數月。

這時,吏部的選拔考試即將進行。

元稹要離開山西奔赴長安,“崔鶯鶯”似乎知道這次分離就意味著分手。

在元稹遠行的前一天,“崔鶯鶯”強顏歡笑地對元稹說:“即便你對我始亂之,終棄之,我也不敢怨恨你。”

隨後又彈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給元稹聽,聽到的人都傷心地哭了。

元稹不顧滿臉淚珠的愛人,決然離開。

不料,考試未中。失意之下,他寫信給“崔鶯鶯”訴苦。

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裡,這位飽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說:“兒女之情,悲喜交集。”

雖然她自己在夜裡常常哭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無法勉強的,是“命也如此,知復何言!”

在信裡,“崔鶯鶯”不斷地叮囑元稹“千萬珍重,珍重千萬!”要多吃飯,當心身體。

元稹看完後,竟然十分得意,把“崔鶯鶯”的信四處拿給別人看。

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愛著元稹。

接下來的兩年裡,元稹和“崔鶯鶯”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直到吏部考試再一次舉行。

這次,元稹順利地透過,卻也跟“崔鶯鶯”正式分手。

無奈之下,“崔鶯鶯”嫁給了別人。

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鶯鶯”嫁人之後,竟然跑到“崔鶯鶯”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騙“崔鶯鶯”出來和他見面。

但“崔鶯鶯”並未出現。因為她知道,那個千里來尋她的“表哥”,已經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02娶了豪門小姐

在拋棄“崔鶯鶯”後,元稹轉頭就和韋叢結婚了。

韋叢是朝廷顯貴韋夏卿的小女兒,下嫁元稹的時候剛剛20歲。

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的小官。

韋夏卿出於什麼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從考證了,但出身豪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

元稹費盡心思,才攀上了這門婚事,所以十分珍惜。

當時元稹的薪俸不高,家裡比較貧困。韋叢和他結婚後,吃了不少苦。

難能可貴的是,出身豪門的韋叢非常賢惠,面對貧苦的生活坦然處之,對於元稹也從無半分怨言。

元稹對她十分感激,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然而,貧窮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極大地影響了韋叢的身體健康。在元稹31歲的時候,年僅27歲的韋叢去世了。

悲慟之下,元稹開始長白頭髮。他邀請大文人韓愈為妻子撰寫了墓誌銘,自己則寫下了感人至極的詩歌《遣悲懷》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詩裡面說:“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曾經一起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一旦永訣,比起共富貴的夫妻更加悲傷。

“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成為中國文學中對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元稹還有一首著名的詩,也是懷念韋叢的,他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愛人無限的眷戀和思念,千百年來為人傳誦。

這樣看來,對於妻子韋叢,元稹不僅是攀龍附鳳,其實他也付出過真摯感情。否則,無法解釋他在韋叢去世之後能寫下這麼多感人的作品。

元稹後來還有過其它的婚姻,但夫妻之間無非平淡地過日子,似乎再也沒有了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戀。

至於和“崔鶯鶯”的相遇,對元稹而言,也許只是年輕時擦肩而過的豔遇而已。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吞噬宙宇

獨孤然

拒絕校花後,清純學妹愛上我

但那已是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