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吳人將領匆匆定計之際,漢軍也不甘在此地對峙不戰,很快就從右翼發動了進攻。

漢軍之所以先出右軍,一則是郭淮帶精銳北府兵居右,中路王凌所帶的是東府兵,戰力上可能稍遜王凌一籌;二則想呂蒙坐鎮中軍,旗下定然都是精銳,而朱然在吳軍中尚沒有什麼經典戰役,也是年輕之輩,就不如從這裡著力。將吳軍左翼很快擊潰後,再再以右翼為錘向內旋轉,張開左翼為砧,將吳軍擠壓擊碎。

漢軍右軍以步兵為主,居中突前的將士身披厚鎧,戴鐵兜鍪擋箭,手持長槊身背斫刀,用於正面衝陣;兩側和居後的將士則身披皮甲,足穿皮靴持弓矢,以射箭阻擋吳軍下山衝鋒。郭淮留溫恢在陣中揮黃旗督戰,其餘身邊眾將,如令狐華、王機等人,都率軍衝殺在前。

漢軍約萬人一起密集湧出,蟻群般撲向吳人佔據的小丘。大軍出擊,卻沒有人嘈雜喧鬧,只聽得皮靴踏過略超地皮的聲音,以及此起彼伏的鎧甲兵器撞擊聲。憑此就可判定出擊的漢軍絕非烏合之眾,而是平時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

吳軍立於小山上面,就見漢軍如同決堤的巨浪,快速地翻騰上來。一方面金鐵之聲不絕於耳,而腳下的山頭,也開始微微的顫動。吳人軍士面色凝重,手持武器不動。這些人若非是呂蒙苦心挑選的精銳,之前也未與漢軍交戰過,見此情形恐怕早已怯陣,遑論迎擊了。

漢軍主動上山逆戰,稍稍出乎呂蒙預料。看到漢軍士氣正猛,又用重甲密集居前,吳軍沒有迴旋餘地不便對戰。於是呂蒙下令舉旗,將陣勢後撤。戰陣之上退兵風險極大,如不能協同一致,將可能引起混亂甚至崩潰。而此時吳軍的撤退,就顯出了呂蒙的老道——吳軍首先分出千名弩士前出迎敵,利用這個空檔,大軍迅速轉身緩緩後移。

在山道之間,弩士們迅速散開,佔據更有利的地形,然後突發箭雨。漢軍沒料到吳軍竟敢如此應對,督將立即號令軍士舉盾而行,同時密集結陣,使吳人的這種散射沒有發揮的空間。但這樣一來,漢軍的速度驟然減慢下來。這種減速漸漸往後傳遞,漢軍進攻的巨浪就如同遇到了堤壩,洶湧地堆積擁在一起,將士之間鎧甲武器互相撞擊,發出連綿不絕的聲音。

但吳軍並無正面對戰漢軍之意,也沒有這個力量。前頭的弩手只來得及射出三排箭,就被漢軍陣中的還擊的箭羽所逼退。漢軍前隊朝前追擊,很快淹沒了零星中箭到低的吳人弩手。隨著前隊的前移,漢軍原本密集的陣型被向前頭拉扯,中間變得稍顯稀鬆。後面沒有接戰的大隊便跟隨著前移,力圖彌補這個空隙。不過吳人的弩手沒有立刻逃走,他們很快又停下,繼續用強弩襲擾漢軍。就這樣且鬥且走,吳人把漢軍向右側往外拉伸,漢軍的前隊已經攀上了小山頭,而且向右彎曲,其後隊則還在山腳下面。

漢軍只顧尾隨驅逐吳人的弩手,並沒有察覺到提前退出戰陣吳人後隊的去向。坡頂的東面是一處緩緩的下坡,連綿的野柿林一直延展到坡腳,而吳人的精銳就在柿林之中等待時機。當漢軍的軍陣已如拉伸的麵糰,不僅便得稀疏,而且大大小小的空洞已有導致前後斷裂的危險時。約有上千的吳人步卒從柿林中飛快地衝出,自東向西橫擊漢軍軍陣。由於還有霧氣瀰漫,漢軍的視野極差,完全沒有料想到會遇到側擊。這使得吳人大戟士呈縱隊,就像一把尖銳的刺刀,切入漢人軍陣柔軟的頸部,並不斷向西延展,有將漢軍前隊切割包圍之勢。

幾乎於此同時,原本與漢軍反覆糾纏的弩手們,此時徹底放棄抵抗,紛紛向兩側橫跑散開,很快就退出戰陣不知所蹤。而漢軍的陣前突然換成了吳人的披甲武士,其陣型密集排成若干橫排。吳軍將士已將重鎧披上,用鐵兜鍪護頭,此時精力充沛士氣正旺,就聽吳陣中發出搖動山嶽的怒吼,重甲吳軍朝當前漢軍洶湧地撲來。

漢軍司馬牛金留在右軍郭淮身邊督陣。他們所處的位置,看不見前方吳人已經發起反撲,但已經收到了側翼突然冒出的吳軍大戟士正在橫穿漢陣。牛金急忙對郭淮催促說:“前軍披重甲上山,精力必然消耗眼中,如今被吳賊從後面兜底截住,若再遭前面吳軍的反身衝殺,下山必定勢如破竹。請趕快出騎兵上山,驅趕吳軍!”

郭淮也很慌,因為渡河修營的緣故,他手底下的騎兵多在西岸休整,如今手底下能用的騎士,也大概只有三千餘人而已,這真的難成嗎?但他也來不及細想了。急忙令牛金出陣,並把僅剩的預備隊騎兵都交給了他。由於緩坡前面擠滿了漢軍右軍的步兵,牛金的騎兵只得向左側迂迴,沿著兩軍對戰的中線上山,試圖畢竟橫切汗巾的吳軍大戟士,並將之擊敗。

漢軍中軍由王淩統帥,漢兵精銳都在左右兩翼,尤其在郭淮的右翼,中路兵多,但是兵甲都較為一般,所以沒有出擊的打算。郭淮見牛金的騎兵繞到中路上山交戰,不禁憂慮起來,他對左右說:“右邊沒有決出勝負,倘若把吳人中路捲入戰鬥,下山來戰,我們如何應對?”

王凌的擔憂很快就變成了現實,不久漢軍偏將軍王平派一青年騎士來報說:“吳軍中軍已出兵迎戰,我軍的騎兵恐怕上不了山了!”王平原是劉燮留在帳中的督將,此時也轉派到了王凌帳下,王凌看他出身士卒,作戰經驗豐富,便令他在高處觀察敵情。

王凌聽到來人稟報,心中不快,對來人說:“觀察敵情,照實說便是了,是不是上不了山,不由你來做主張!你一個年輕人,知道什麼!”見來人哂笑不語,雖然只有十來歲模樣,面對王凌卻毫無懼色。不知為何,王凌的火氣也消了不少,他問這青年道:“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那青年拱手答道:“在下廣陵陳騫,字季弼,今年十九歲。”

“喔,陳騫。”看這個青年的模樣,王凌不禁想到自己年輕時候,又覺得有幾分老上級牽招的氣質,一時頗有些感慨,但都沒說什麼,嘴上只對陳騫說:“回王將軍那裡去吧。”

陳騫連忙俯身拜別王凌,策馬奔回本陣。他撥馬靠近王平,抓住他的馬轡頭,小聲耳語說:“將軍,右翼敗像已定,吳人中路一舉衝下來,我們勢必無可抵擋。眼下之策,唯有先做好準備,撤退時直奔浮橋,才能讓大軍不至慘敗。”

王平極為詫異地看了陳騫一眼,而後說:“是王將軍和你說了什麼嗎?”陳騫搖頭,王平沉思片刻,頷首說:“你說得對,眼下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再觀察前方戰況,果見吳人中軍奔出三千餘人攔在牛金的前路上,牛金不甘示弱,雙方就在坡面上纏鬥起來。貌似不能立刻分出勝負,可誰知就在這時候,突然在半空中突兀地響起一聲象鳴,這讓王平立刻失色,轉頭望去,頓時看到兩座巨大如小山似的身影。吳軍竟然運了兩頭大象到八公山上了!

除去西府軍外,其餘漢軍均沒有見過大象,此時突然看見山頭出現兩頭怪獸,在迷霧中猛地往漢騎中踏過來,頓時驚駭萬分,尤其是那些戰馬,見到這種龐然大物後,也開始嘶鳴動亂起來,打亂了漢軍搏鬥的節奏。吳軍抓住這個機會,立馬湧上去與漢騎肉搏,頓時將陣型衝成幾段,雖然牛金仍然竭力在率領騎士們勇猛奮戰,但在陣型已經潰敗的前提下,結局已無懸念。

就在牛金的增援騎兵被吳軍大戟士打散的時候,滯留坡頂的漢軍經不住吳軍兇猛的反擊,突然間,發出一陣山崩般的聲音,紛紛掉頭奔逃。沿途裹挾後面的漢軍,形成聲勢更大的洪流,一路奔潰而下。漢軍諸將勒兵禁止不得,卻被這股洪流所帶動,一起回身奔逃。洪流越滾越大,一直衝過右軍統帥郭淮的本陣。此時漢軍右軍已呈瓦解之勢,主帥郭淮、副將溫恢、王機等各部各軍,都在奪路奔逃。

中軍王凌離谷口近,佔住了後退的先機。右軍各軍奪路奔逃,堵在谷口通行不暢,大家就往兩側的山坡跑,朝谷口側面的溪谷裡面跑。為了爭路奔逃,那些涉險被逼到沒有路的斷崖上,或者下到溪谷懸崖邊的漢兵,不經過戰鬥就紛紛投墜懸崖。好在八公山不夠高,這樣下來,雖說摔斷腿腳的不知凡幾,但摔死的終究是少數。只是如此一來,八公山的敗局已經無可挽回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個戰事已經結束,吳人畢竟不是全軍壓上,漢軍的兵力也輸得起一場戰鬥,吳軍在這種情形下,必須要設法擴大戰果,才有可能將漢軍逼回淮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盤點歷史遺憾,系統賦長生

正天

狗剩重生!杏兒!等我!

青杏WH

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國家還要大了

楚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