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拖延時間,加快軍備

“朕纂承天序,詔曰:

燕王醇謹夙稱,樞機縝密,文武兼備,就藩北平,衛戍國境,有大功於社稷,負人倫之碩望。

即刻詔令歸京,承歡膝下,以全孝行天性。欽此!”

北平燕王府外,著大紅色蟒龍袍的李玉鑑,在燕王太傅、左右長史,以及一眾北平文武官員的陪同之下,俯身跪倒。

前方的傳旨太監將手中聖旨唸完,然後連忙合起上前,小心翼翼地朝李玉鑑伸手扶去。

李玉鑑看著面帶討好之色的傳旨太監,眉頭當即蹙起,身形微微一讓便直接行了叩拜大禮,沉聲喝道:

“孫臣,領旨謝恩!”

行禮完畢,李玉鑑便徑直起身,一點也沒有讓傳旨太監攙扶的意思。

傳旨太監本意是想討好,可她這般抗拒的姿態,倒是讓傳旨太監有些悻悻地收回了手。

宮中太監多是踩高捧低之輩,當初她初歸宗室之時因不受皇帝喜歡,宮中之人皆是輕視怠慢。這名傳旨太監當初面對李玉鑑之時,也就曾經有過輕視之舉。

而如今燕王眾望所歸,又得“聖眷”,世人大都認為這次回京之後,皇帝就要正式冊封太孫之位。不管傳旨太監心中如何想的,此時也只能繼續堆著笑討好道:

“恭喜燕王殿下,賀喜燕王殿下!”

說到這裡,傳旨太監當即微微壓低了聲音,故作神秘地道:

“奴婢自神京啟程之時,可是聽說了禮部那邊,已經開始準備了冊封東宮的大典禮儀,請點各式禮器呢!”

雖說是故意壓低了聲音,但其實也只是故意這般作態罷了,實際上燕王身後站著的一眾王府屬官、文武官員,卻是都差不多能夠聽清。

立時之間,北平城大小官員面露振奮喜色,甚至連一開始是被皇帝派來充當眼線的燕王府太傅、左右長史,此時也都是陡然鬆了一口氣的模樣。

雖然他們也不清楚皇帝為何一開始對燕王是那般防備模樣,不過短短半年時間便已改變了姿態,但還是讓他們覺得高興。

縱然他們是皇帝的心腹,奉命前來監視燕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前途又與燕王息息相關。

如今燕王獲得聖眷,得以入主東宮,乃至將來登基為帝,他們三人的身份、政治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燕王太傅譚仲明,直接白撿一個帝師太傅的身份啊!

李玉鑑此時,卻是沒有手下官員表現得那般高興。

因為她從始至終都清楚,自己回到神京之後,等待自己的絕對不是什麼東宮儲君之位……

李玉鑑深吸一口氣,伸手接過聖旨,卻是沉聲道:

“皇帝有旨,本王無論如何都應該立即歸京才是。只是本王此前竟然在無意之中,尋獲了失傳數百年的傳國玉璽。昨日剛剛向神京那邊遞了奏摺,詢問皇帝該如何處置。”

“傳國玉璽事關重大,本王不敢有絲毫大意,怕是要等到皇帝那邊批示之後,才能夠啟程前往神京了!”

傳國玉璽一說出,身後燕王屬官、北平府文武官員,頓時一片譁然。

此前知道這件事的,唯有小部分高階文武大臣。

因為關乎雍博榮的身體,李玉鑑一直下令不需洩露,是以大部分官員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而傳國玉璽的分量,實在是有些重要,是天命所歸的象徵。

失落幾百年,如今突然落到了燕王殿下的手中,這是什麼意思?

燕王殿下,必然是天命所歸,命定主宰江山之人!

想到這裡,手下文武官員神情更加激動起來。

而傳旨太監聽到“傳國玉璽”這個字眼,神情微微一愣。

反應了好一會兒,直到身邊帶著的宮中親軍將領附耳提醒了幾句,他方才明白了這“傳國玉璽”不是如今宮中收藏的那個,而是前朝末年便已經失落的那枚。

傳旨太監微微皺眉,有些不理解地道:

“既是如此重要之物,燕王殿下直接帶去神京,親自呈給陛下就是了,也省的耽擱時間,又何必要等到神京那邊再次下旨?”

這傳旨太監倒也知道這枚傳國玉璽的重要,這是歷朝歷代天命象徵。

可再重要它也就是一塊玉石,直接揣著帶去神京就是了,何必還要特地再去請示皇帝?

尋常外封的藩王,若是有朝一日知道了自己將要被封為儲君,必然是快馬加鞭趕回神京,生怕中間發生什麼反覆,失了大位。

可這位燕王殿下,竟然如此奇怪,為了這種理由不願立即啟程前往神京……

這既然是雍博榮想出來拖延回京時間的手段,自然也早就找好了理由。

李玉鑑此時神情一凝,卻是語氣嚴肅地道:

“當年我大梁太祖皇帝開國之初,遍尋傳國玉璽而不得,直接便重尋美玉精匠雕刻。意為我大梁自此革故鼎新,天命自取,不承前朝恩澤。”

“而今傳國玉璽重現,牽扯到太祖皇帝當年之言,如何審視其地位,再慎重也不為過!”

當初大梁開國之初遍尋傳國玉璽不得,朝野之間便有大梁只是暫代天下,並非天命歸屬的言論。大梁太祖皇帝為了安撫朝野之心,方才有了這番言論,命人重新雕刻了玉璽。

先不說這話有沒有賭氣的意味在內,但反正大梁開國太祖說了這句話,對於這枚傳國玉璽該如何對待,的確應該慎重一些。

太過輕視,好像是有些不把這枚歷朝歷代的天命象徵放在眼中。

可若是太過看重了,似乎又有些打臉自家開國太祖皇帝。

用這個理由拖延時間,也算是比較合適了,旁人一時之間也難以說是錯的。

身後一眾大小官員,神情莫名地收回了激動之色。有幾個敏銳的,更是下意識地對視一眼,眼中神色莫名。

而此時的傳旨太監聞言,也頓時有些為難起來。

對於在宮中摸爬滾打多年的他,見識多了,也便深知這政治風雲的波譎詭異。

往往一件小事扯上了政治,也就能夠影響無數。所以在摸清楚皇帝想法之前,的確不能隨意地做出莽撞之舉。

想到這裡,傳旨太監當即不再猶豫,扭頭對著身邊親軍將領微微一頷首,道:

“還請將軍,立即派人歸京,明稟此事!”

親軍將領鄭重地點了點頭,當今抱拳一禮,轉身離去。

李玉鑑見這邊傳旨太監認同了,也便沒有再說什麼,開口讓燕王府左右長史負責接待,然後便徑直離去。

等到這幾位都離開了,一眾北平府的大小官員們方才站直了身子。

北平知府陳擇善身邊,有部分官員連忙湊了過來,小聲議論道:

“陳大人,您可知殿下這是什麼意思啊?”

“為何我總覺得殿下,這似乎是不願前去神京啊!”

“皇帝如今心意已定,殿下一歸京便能得儲君之位,不是應該立即啟程前往神京嗎?”

雍博榮想出的理由,看起來沒有什麼錯漏之處,可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對勁。

任何人在面對唾手可得的儲君之位時,絕不可能是這般冷靜的,還有心事想這些事情的。

放到旁人身上,只怕是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一夜之間便飛到神京,儘快將一切事情塵埃落定,坐實儲君之位才是真的!

面對著手下官員的詢問,北平知府陳擇善表面從容,心中卻是想起了雍博榮此前的交代。

他伸手整理了一番衣冠,然後沉吟著道:

“殿下如此言行,自然是刻意為之的!”

眾人聞言,眼神閃動,連忙繼續追問道:

“還請陳大人明示!”

“歷朝歷代,傳國玉璽皆是公認的天命象徵,縱然本朝開國太祖的那番言論,可又有誰人敢輕視?便是當今皇帝知道了,也只會感慨太祖皇帝時運不濟吧……”

此言一出,眾官員頓時連連點頭。

當今皇帝那好大喜功的脾性,怕是也只會選擇大張旗鼓地迎回傳國玉璽,以此證明自己功績堪比開國太祖皇帝,天命所歸!

陳擇善環顧眾人一眼,壓低了聲音道:

“都是同僚,有些話在你們面前說一說也無妨……”

“燕王這次歸京,雖然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但皇帝今日這道聖旨,只是讓燕王殿下歸京以盡孝道,其他語焉不詳。殿下這是覺得,名分還是不夠!”

此言一出,眾人頓時恍然大悟。

怪不得,原來燕王殿下是想要皇帝在歸京之前就表明冊立儲君的態度,這才以傳國玉璽為名義,拖延回京時間呢。

陳擇善看著周邊聚集著的大小官員,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如此一來,燕王殿下的“想法”,應該就能夠傳到皇帝的耳中了!

至於燕王真正的目的是不是這個,卻是不重要……

---------------------

北平城外,飛放泊。

穿過防守嚴密,層層守衛的數層防衛,方才來到了飛放泊之中最為重要的地方。

偌大的軍營之中,屯駐著神機營、三千營騎兵、海東義從等燕王精銳兵馬。

無數軍械物資、甲冑兵器被囤放在這裡,並且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儼然是為了將來起兵在做著準備。

神機營鑄造所之中,百餘門新鑄火炮擺放於此。

試炮之時,百門火炮驟然齊響,火焰迸發,轟鳴之聲響徹天地之間,落於前方山林之間。

霎時之間彷彿地動山搖,硝煙火焰覆蓋前方山林,直接轟碎成糜爛之地。浩蕩之威,幾乎已非是人力所能夠造成的。

“炸膛七門,啞火十二門,其餘一百三十六門火炮,盡皆合格!”檢校軍官朗聲喝道。

“全部收歸庫房!”

--------------------

高麗都司,下轄茂山城。

茂山鐵製所之中,主持鐵礦開採、鍛造甲冑兵器事宜的大小官吏,此時齊聚於此。

一封蓋有燕王大印,下加“雍”字小印的密令,被直接發到了這裡。

為首的工曹官員舉著這份密令,沉聲喝道:

“殿下密令,茂山大小官員即刻聽令!”

大小官員聞言,當即神情一肅,齊齊躬身行禮。

“著茂山鐵製所三月之內,再加急鍛造兵器甲冑五萬副,以供北平呼叫!”

密令言簡意賅,卻讓人不由有些浮想聯翩。

如今北境戰亂平息,瓦剌休養生息,高句麗根基已損,為何突然需要這麼多的甲冑兵器?

不過高麗都司這裡有金銀銅鐵礦,是負責供養燕藩大軍的根本之地。

這邊安排的官員不是雍博榮、李玉鑑帶來的心腹人員,就是之後他們二人親手提拔的遼東、高麗官員,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

“三個月,再鑄五萬副甲冑兵器,時間上怕是有些來不及啊……”有官員忍不住開口道。

為首的工曹官員聞言,當即沉聲道:

“雲山金礦那邊又調撥來了兩萬五千兩黃金,還送來了這個!”

說罷,工曹官員將一枚鼓鼓囊囊的錢袋扔到桌子上。

其中裝著的香火念珠碰撞發出清脆之聲,然後從袋口之中滾落。

“讓妖族勞工多出點力,實在不行了,就讓他們再引薦一些妖來!”

工曹官員的話一說,在場眾官員臉色都頓時有些怪異。

妖族雖然有青丘約束,可為禍世間的惡妖也是層出不窮。地方上若是沒有朝廷大軍駐紮、修行之人坐鎮,孱弱的人類在妖族面前根本就是毫無反抗之力。

像這般將任用妖族為勞工的,哪怕是他們這些朝廷官員,也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

“總之殿下有旨,即刻去辦,不可延誤!”工曹官員正色沉聲喝道。

大小官員見狀,當即肅然而立,朗聲應道:

“謹遵燕王殿下之命!”

----------------------

高句麗王都柳京之中,忽有梁軍旗幟閃過。

一隊精銳梁軍騎兵攜肅殺之氣,呼嘯而至,馬踏柳京城。

所過之處,馬蹄轟鳴之聲振聾發聵,路人倉皇避讓。

這梁軍跋扈囂張之態,更是引起陣陣驚呼之聲。

恍惚之間,甚至有人以為梁軍再次打來,不僅不敢流露出絲毫不滿,甚至畏懼地直接逃跑。

柳京王宮之前,早有收到訊息的高句麗臣子等候於此。

梁軍騎兵勒馬頓住,高舉王命旗幟,朗聲喝道:

“燕王王令至,著令高句麗籌備高句麗馬匹八千,以供軍用!即刻準備,不可違逆!”

面對著囂張跋扈,頤氣指使的梁軍將校,高句麗大臣甚至連半點反駁的勇氣都沒有,只能諾諾地應是……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綜武:我的逍遙人生

綠蟻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