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皇帝下旨,賦監國大權

神京,鑾儀衛衙門。

相較於鑾儀衛在外的威名赫赫,神京之中的鑾儀衛指揮衙門看起來卻是並不起眼,只是選了夾在大理寺、御史臺等衙門之間一間不大不小的院子,作為衙門駐地。

但就算衙門駐地看起來寒酸窘迫,可門前扶刀而立的鑾儀衛將校們,周身隱約散溢位的陰戾氣息,卻還是讓人心中膽寒。

就連附近各衙門的朝廷官員,對這裡也是有些避讓,輕易不願從此處路過。

鑾儀衛衙門之中,一顆巨大蒼翠的柏樹屹立,垂下枝葉投下陰影,幾乎將小半個鑾儀衛衙門遮蔽。

其上有不少烏鴉棲息於上,時不時有鳥雀振翅,鴉唳之聲傳來,給本就帶著濃重戾氣的鑾儀衛衙門之中,更添幾分陰冷。

此時雖然太陽尚未落山,但鑾儀衛指揮使大堂之上已然點起了燈燭。

只穿著一身常袍的長孫捷,正靠坐在椅子上假寐打盹。身旁的燭火濺起燭花,火光跳動搖曳,讓他身旁映照的身影扭曲晃動起來。

“大人!”

有心腹墊著腳小聲走入大堂之內,對著長孫捷輕輕喚了一聲。

長孫捷頓時警醒地睜開通紅的雙眼,看著走入堂中的心腹,當即坐直了身子,沉聲道:

“怎麼樣了?”

心腹聞言,頓時搖了搖頭,然後低頭回稟道:

“沒有找到……此前校正府那邊的聯絡地點,如今皆已人去樓空,也沒有再派人前來聯絡您。”

聽到這話,長孫捷頓時搓了搓手指,重重地深吸一口氣,道:

“唉,楚王不過一點小手段,竟然就真讓燕王與我生了嫌隙。”

“也不知我解釋此事的親筆書信,有沒有送到燕王殿下手中……”

此前與楚王之間的對話,讓他們都察覺到了當初反目敵對之事是有一些不對勁的,似乎是有人在背後推動。

楚王那邊在左丘甲以及趙睢的故意誤導之下,開始懷疑是皇帝在幕後操控。

但長孫捷這邊,楚王卻是出於各種原因,沒有告知自己所查到的“真相”。

所以直到現在,長孫捷除了找出了部分被左丘甲籠絡的鑾儀衛將官之外,竟然是也沒有查到別的什麼線索。

不過就算如此,長孫捷在面對楚王的主動緩和之後,兩人之間原本的針鋒相對也沒有了,長孫捷不由便有了再次左右逢源的想法。

他不願和楚王繼續作對,也不願徹底背叛得罪了燕王。

為了解釋最近所發生的之事,他還親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書信送到了北平。

手下心腹聞言,卻是遲疑了一陣,勸道:

“大人,您此前早已參與奪嫡之中,如今再想抽身而退,怕是有些不太可能了。”

“燕王殿下如今大勢已成,眾望所歸。您何不盡心效力,以求個擁立之功?”

這名心腹此時就覺得,自家指揮使明明是政治嗅覺極為敏銳的,為何現在開始犯了糊塗。

都參與奪嫡之爭中了,再想抽身而出保持中立,豈不是兩邊都得罪了?

聽到手下心腹的話,長孫捷卻是不屑地嗤笑道:

“眾望所歸?只要燕王沒有真正登基,再眾望所歸又能如何?”

看著手下不解的眼神,長孫捷微微一嘆,然後繼續道:

“你可知此前宮中傳出的訊息?”

手下聞言,遲疑著道:

“大人是說,皇帝剛剛為其加封立廟的‘華光顯聖陶神君’?”

這說的,自然就是雍博榮放在皇宮之前的那位真武三十六天將之一,華光靈官元帥陶光耀!

作為人間顯聖的神君,近來整個神京城之中,自然是這個訊息最為廣傳。

卻不曾想長孫捷聞言,卻是微微搖頭,道:

“是紫宸殿的平陽真人!”

“宮中訊息,平陽真人數月前又為皇帝煉製出了合一靈丹。據說連續服用九九八十一日之後,可添一甲子之壽!”

手下聞言,頓時再次恍惚起來。

當今皇帝御宇多年,若是再得一甲子之壽,豈不是要統治整個大梁王朝百年?

“一甲子是六十年,這樣一來別說兒子了,怕是孫子也能熬死啊……”手下滿臉驚訝,又帶著豔羨、嘲弄、同情等複雜心思,有些口不擇言道。

長孫捷瞥了自己手下心腹一眼,然後倒也沒呵斥什麼,只是繼續道:

“你現在知道,我為何要做出退出奪嫡之爭的舉動了吧!”

手下心腹聞言,卻是忙不迭地點頭。

皇帝若是能再活一甲子,此時再談及奪嫡,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對於身為天子親軍,充當耳目鷹犬的鑾儀衛來說,若非是皇帝將要油盡燈枯之時,根本不需要參與到奪嫡之中。

當初若不是皇帝病危,最有可能繼位的楚王又對鑾儀衛欲除之而後快,長孫捷怎麼也不可能這麼快參與奪嫡,在擁立周王失敗之後無奈選擇投靠燕王……

長孫捷眼中精光閃動,胸有成竹地道:

“如今我在燕王、楚王那邊都有把柄,他們都自覺能夠憑此影響我、拉攏我,這倒是再給了我左右逢源的餘地。只要我一日身居鑾儀衛指揮使高位之上,他們便不敢得罪我,也捨不得毀了我!”

兩邊都有把柄,那就是沒有把柄!

憑藉自己在鑾儀衛內部多年經營的威望,以及那些暗中藏匿下來的證據情報,長孫捷就不信兩位親王敢撕破臉皮,將自己徹底得罪嘍!

手下心腹此時,已然是崇敬地看著自家指揮使,然後歎服道:

“大人英明,手段高明,當真是讓屬下瞠目結舌!若非大人指點,只憑屬下的這點腦子,怕是怎麼也捉摸不透這裡面的關鍵!”

長孫捷嘴角一彎,繼續道:

“繼續查查,燕王那邊應該也要不了多久,就會派人前來聯絡……”

話音剛落,鑾儀衛指揮大堂之外,忽然有一名心腹鑾儀衛腳步急促地衝了進來,然後連忙將一封密函高高舉起,氣喘吁吁地道:

“大、大人,燕王那邊派人送來密信!”

長孫捷聞言,當即一拍案桌,急聲道:

“快拿上來!”

縱然口頭上說得再頭頭是道,表現得再胸有成竹,可長孫捷到底還是怕徹底得罪瞭如今大勢得寵的燕王。

聽到是燕王那邊送來的密信,心中也不由有些緊張。

而當長孫捷開啟密信檢視之後,長孫捷的眉宇頓時一鬆,鬆了一口氣道:

“果然如我所料,燕王也不捨得直接將我放棄!”

密信之上,多是以燕王口吻來安撫長孫捷的話語,表示並不相信楚王的離間手段。

其中也提及了突然隱藏起來的校正府密探暗樁,也只說是怕左丘甲此前掌握了什麼,這才緊急隱匿轉移。

而不論是寫信的北平,還是長孫捷這邊全部都是心知肚明,這密信之上的話多是虛偽客套的謊言,根本不值得相信。

但北平還想要與長孫捷虛與委蛇,長孫捷不願徹底得罪燕王。

兩邊相互給個臺階,也就順勢下來了。

長孫捷繼續翻看著手中密信,而待看到下一頁的內容之時,明顯一愣,眉宇微微皺起。

手下心腹見狀,心中有些好奇,卻又不敢在此時開口問詢。

直到許久之後,長孫捷方才沉聲開口道:

“之前封鎖的有關傳國玉璽的訊息,辦得如何?”

之前雍博榮還不知傳國玉璽關乎自己的安全,甚至以此佈局,讓一直隱藏極好的作丘甲暴露出來。

但與此同時,傳國玉璽的重新現世也暴露了。

事後雍博榮為了補救,便讓長孫捷幫忙封鎖訊息。

“回大人,宮中那邊還未曾聽到風聲。但京中權貴之中也有安插在北境的眼線,神京有幾家已經知道了,訊息越發封鎖不住了,只怕也瞞不了多久了……”手下回稟道。

長孫捷點了點頭,道:

“正好,此事不用瞞了,直接送去宮中!”

手下心腹聞言,再次一愣。

長孫捷將手中密信拎起放到一旁燈燭上引燃,眼神定定地看著被火焰吞噬的密信,口中補充道:

“順便告知宮中,燕王想要用傳國玉璽,換皇帝更進一步的表態!若只是一道回京以全孝行的旨意,燕王怕是不願回來。”

手下心腹當即反應過來,連忙抱拳應是。

----------------------------

此前作為皇帝耳目的鑾儀衛有意瞞著,皇帝連皇城之外的事情都不知曉,自然更不可能知道北平那邊發生的事情了。

但此時鑾儀衛竟然想將訊息傳進宮中,也不過傍晚時分,相應的情報訊息便已經擺在了皇帝的案桌之前。

皇帝抓著密摺的手青筋暴起,不住地顫抖著。

一旁侍候的大太監全忠,看得是心中一顫,還以為自家皇帝犯病了,當即就準備大呼小叫地喊來御醫。

而就在他出聲大聲呼喊之前,卻看到皇帝突然激動地一拍御案,語氣急促地道:

“傳國玉璽,是傳國玉璽!”

全忠一愣,下意識地湊到皇帝身邊瞥了一眼。

待看清密摺之上的內容後,全忠頓時反應過來,然後忙不迭地跪倒在皇帝面前,滿臉喜色地歡呼道:

“恭賀皇帝!”

皇帝心情依舊難以平復,喃喃道:

“朕的治國功績,上天果然是看在眼中的。不僅讓神靈顯靈助朕長生,更是直接送來了傳國玉璽!”

全忠連忙拍馬屁道:

“傳國玉璽現世,昭示天命所歸。當年開國太祖的遺憾,就要在皇帝您手中實現了!”

大梁開國太祖當初對沒能獲得這枚傳國玉璽,到底是難以釋懷,還是會有“天命自取”的豪情壯志,其實也都不重要了。

反正為了拍當今皇帝的馬屁,表明皇帝您的功業已經超越歷代,全忠就必須要這般說!

聽到這話,皇帝臉上露出了笑容。

但下一刻,這笑容又突然一僵,然後很快消散下去。

“可是你說,這既然是上天昭示朕的功績,又為何是先讓燕王得到?天命在身的,到底是朕,還是燕王?”

皇帝這突然發問,顯然是想起了之前,大梁國運在他尚未冊封東宮儲君之前,便直接認可了燕王。

這種手中無上權柄被奪取的感覺,讓皇帝有些焦躁不安。

聯想到傳國玉璽偏偏又是燕王獻上的,皇帝便更加警惕起來了。

對於皇帝突然的發問,大太監全忠心中一跳,然後不假思索地道:

“皇帝您乃是天命所歸,不容置疑。傳國玉璽失傳在草原數百年,燕王就藩北境,又是您血脈相承的皇孫。上天藉由燕王之手將傳國玉璽送給您,也是合乎常理的!”

到底是伺候皇帝身邊多年的大太監,這反應就是快,說得話也是極漂亮。

皇帝聞言,掃了全忠一眼,語氣幽幽地道:

“伱在朕身邊伺候著,朕心裡想的什麼打算你不可能看不出,現在還在拿這些話搪塞朕!”

全忠連忙閉嘴,低下頭不再多言。

所幸皇帝也不計較,轉過頭去繼續看著手中密摺,然後臉上露出了一抹冷冽無情的笑容。

“得了這枚傳國玉璽,倒也讓朕的這個孫兒膽子大了,敢向朕提條件了!”

“不過既然要朕的態度,朕給了就是!”

皇帝現在最怕的,就是不能將燕王騙回來。若是一下子逼急了,讓燕王察覺到了什麼,恐怕北境就要再次生亂了。

結果李玉鑑此時提出要求,皇帝反而是鬆了一口氣。

就算現在他直接冊封自己這個孫兒為儲君又能如何?

只要回到神京,君臣父子之間的不可逾越、權貴朝臣之間的錯綜複雜,足以讓皇帝死死壓著李玉鑑翻不了身!

想到這裡,皇帝當即抬頭,沉聲道:

“擬旨!”

“燕王李玉鑑聰智少成,英姿挺立,文武兼備,資純乾之始,可負軍國大任。

今朕老邁,重病剛愈,無力理會朝政。宣燕王立即歸京監國,暫掌朝堂國事!”

監國大權,由來便被儲君所握。

當初皇帝病重之時,朝野上下之所以認定楚王不日便要正位東宮,就是因為當時其巡查京畿之地後,便領旨奉命監國!

皇帝這道旨意一下,幾乎是預設了燕王的儲君地位。離正式冊封,也不過就只差個祭天大殿罷了……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流氓也能成神?

仙兒人醉

從山匪開始的武俠

叮叮小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