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無奈的蹲在號房裡,望著眼前的試卷,欲哭無淚。

不敢往下坐,屁股疼。

再看看手背上的淤青,胳膊上的傷痕,拿筆都拿不穩,原身繼承下來的一手漂亮的隸書如今歪歪扭扭的勝似小孩塗鴉。

想想這幾天的遭遇,董良就來氣,只能感嘆飛來橫禍。

自己本來好端端的在製圖室“指點江山”,辛勤勞作。

誰知道這交州來了個叫關羽的惡霸,來了就找事。

這關羽一定是跟張飛學壞了,原來沒有那麼蠻橫不講理的!先是把董良帶著眾門生制好的地圖都蒐羅了一份。

把董良硬生生的拉到了校場,非要再考較一番武藝。

與關羽分別的久了,董良想起來當初跟關羽一起練劍的時候還有些懷念,可懷念了不過兩三個呼吸,就被關羽打的哭爹喊娘。

關羽先是和董良走了套拳腳,又和董良練了練兵刃。

一番比試下來,董良渾身痠痛,手腳無力,好似踩在棉花上,又好似睡在刺蝟上。

這時候關羽才放了風涼話,“這麼久沒有見你,武藝還是這樣的稀鬆,實在讓我看不過去。

堂堂八尺男兒,生於亂世之中,對的起你腰間的寶劍嗎?”

關羽的批評讓董良不能接受。

董良心想,我也有好好練武的好吧,我可是跟著黃忠學的射箭!董良這樣想著也這樣脫口而出。

“我與將軍分別不過數月,武藝雖然沒有長進,但也沒有落下,何況這麼久以來,我練的也不是衝鋒陷陣,馬上砍殺。

而是百步穿楊的絕技!”

董良說完,心裡頓時有點不妙的預感。

似乎在關羽的丹鳳眼裡看出來了笑意。

莫非?我上套了?關羽當即道:“早聽說你一箭定鄱陽,萬軍陣中射死東吳名將凌操!快拉弓來,讓我見識見識!”

董良當即也想給關羽展示一下成果,當即要拿弓箭,可一抬手就感覺不妙,手腳都被打的生疼,渾身力氣用的乾乾淨淨。

哪裡還能射出來成績。

可關羽不依不饒,非要董良展示一番,最終到底勉勵把弓拉開了一兩寸,射出了五六步,然後那狼牙箭就一頭栽進土裡,尾羽也不打顫,還沒在土裡站住,就倒在了地上。

躺平了的狼牙箭好似在嘲諷董良一般。

實在是在似笑非笑的關羽面前丟了個大臉。

然後關羽就批評董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不停的說道,“大戰在即,武藝這樣稀鬆,還有膽子帶兵在前嗎?”

“就這點本事,還敢和凌操蔣欽的兵馬短兵相接嗎?”

董良看出來關羽是故意找茬,於是也就放平心態,隨便他嘲諷。

可關羽還是不依不饒,正好來主持武舉考試。

就把董良扔了進來,讓董良去參加兵法這一項的考核。

此次董良在南昌縣舉行的大規模武舉考試,比之前面兩次五經科考試,百家科考試,要聲勢浩大的多。

畢竟識字的是稀缺人才,而有把子力氣的是哪裡都有。

民間就不缺少悍勇的人。

因此各縣先進行基礎的力氣和耐力的選拔。

然後將選拔出來的送到南昌再參加大比。

而實在不行的不去管他,有一般本事的留在本縣任用,或就近從軍,或為衙役。

而南昌縣中的考試專用的號房已經修出來了,不像第一次五經科考試那樣草率了。

但是如今董良待在這號房裡只感覺空空蕩蕩!畢竟這號房是修給讀書人參加筆試的。

這些考生當然要比武舉考試中識字的人多的多。

這一項兵法考試,其實只是個額外加試,可以算是一個加分項,但是不是必考項。

想在普通的草莽裡得到一些會兵法的人才還是很難的。

類似於韓信,霍去病這樣的人可能對於古人的兵法並不迷信。

甚至覺得打仗嘛,就那麼回事,懂的都懂,不懂也不用說,看什麼書啊!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有一個兵法作為參考指南還是很有用的,這樣的人永遠是人才。

雖然平時生活中,百姓們無論是打獵還是種田,都可以學習到很多智慧,這些道理,在打仗上都是通用的。

但是這些原始的計謀是不繫統的,時靈時不靈的,肚子裡有貨說不定也倒不出來的。

而前人的兵法,則幫助他們總結好了這些,對於自己沒智慧的可以學到打仗的計謀。

本事有智慧的也可以得到提煉。

而兵法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計謀,還有兵馬的排程,各種令號,以及對士兵的訓練方法。

像後人偽託姜太公之名的《六韜》就是操作多一些,裡面介紹了各種軍隊型別,和令號,以及用法。

《孫子兵法》則是一種軍事思想,甚至不僅僅是隻能用於軍事上的思想。

就像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智慧可以用到打仗上,而軍營的智慧也可以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於像《紀效新書》這樣的則有很多的如何訓練士兵的方法。

所以兵法對於普通人來說真的很重要。

而董良很顯然是不屬於像韓信和霍去病那樣的天神級別的選手。

只能老老實實的學習。

索性面對亂世的壓力,董良前期有劉備,關羽耳提面命。

後期又跟著徐庶和諸葛亮學習。

算得上名師出高徒,雖然董良現在還不是很高,但是面前的這一份武舉的考卷完全難不倒他。

這份試卷出的還是非常有水平的,是諸葛亮親自操刀。

為了適應這各地莽漢們不一樣的文化水平。

先是讓他們自願報名參加兵法的筆試。

當然也有想渾水摸魚的,不過報名的條件是先在登記處背誦兩句不管是什麼的兵法,背的出來就可以報名。

這樣篩選一下,把那些完全什麼都不會的篩掉,別來浪費大家的精力,你舉石鎖舉的好,照樣有個光明的未來。

然後這些考生面對的是諸葛亮由淺及深的試卷。

從最簡單的兵法默寫,解釋翻譯。

到中等的小規模作戰中兵法的應用,諸葛亮還特意選了入豫章打的區域性戰爭改成了案例。

還有大難度的大戰役分析,正好把官渡之戰作為背景材料。

再多的有戰略分析,以及軍事思想漫談。

總之諸葛亮是打定主意好好摸一摸這些考生的底子。

只要是在兵法的造詣上不超過諸葛亮,到底這個人什麼水平基本上可以被諸葛亮測個七七八八。

而這些問題,對於董良來說簡直是作弊。

反而是兵法默寫怕寫出來錯別字。

至於小戰役分析,那都是親眼所見的,大戰役官渡的分析,早被後來的風流人物分析的都爛了,董良隨便撿一點寫上都是高分。

戰略和軍事思想就吹吹牛侃侃大山,這專業太對口了。

董良寫著寫著,被關羽打擊的自信又回來了,感覺身上的淤青都不疼了。

倚馬千言,下筆如有神。

很快啊!很快,所有的問題都答完了。

董良志高意滿的放下狼毫筆!等待卷子晾乾,然後第一個上去交卷,驚豔所有人。

惡趣味的給這些考生新增點緊張感,反正自己也不是考生。

董良高舉右手打報告,讓考官收卷,驕傲的像個大公雞。

先別說實操水平如何,這吹牛,可是碰上專長了。

此時此刻,請稱呼我為趙-董良-括!董良昂首闊步的離開了考場。

他卻不知道關羽和諸葛亮一直在關注著他。

董良被送進考試的時候,諸葛亮就問道:“關將軍此一來為何如此敲打存初?”

關羽哈哈一笑。

“怕這小子狂妄。

自相識到今日,存初屢立功勳,若是個旁的什麼賢才,也就罷了,可存初心性跳脫,不夠沉穩.”

諸葛亮笑而不語,藉口,論狂,誰能在關羽面前狂呢?誰又能比關羽狂呢?當然關羽不算是狂,應該算是有些驕傲,關羽內斂於身心的驕傲。

關羽只是開個頭,這邊又繼續說道:“如今雖然有用兵的計劃,可這計劃尚不明確之前,這小子就已經準備多時,也不和大家商議明白,這樣自作主張,當然也得收拾一頓.”

“再者,其前番已經親臨戰場,作戰於信水一線,甚至親自射死了凌操。

與江東仇怨不小,如今馬上又要大戰,他免不了也要出現在戰場,武藝太過稀鬆,實在危險!”

諸葛亮看著關羽編藉口,你想收拾他一頓就收拾唄,用得著這樣找藉口。

要說是壓一壓董良,不讓他出現狂傲,讓他再穩重謹慎,那也是要讓他經歷事,而不是單純的胖揍一頓。

別說他在關羽手底下走不了幾個來回,天底下能和關羽殺的有聲有色的本就不多。

諸葛亮笑道:“你也不怕他怨你?”

關羽臉上尷尬一閃而過,隨後笑容依舊“哈哈哈,不怕!存初馬上要成為我的晚輩,我教育一下晚輩的武藝,合情合理!何況我也是擔心他嘛,大戰在即,練上兩手,不至於手忙腳亂,總要練點保命的東西.”

關羽難道會說他討厭射箭射的準的嘛!關羽這事憋心裡很久了,因為關羽高大,戰鬥風格大開大合,戰場之上每每被人重點冷箭招呼。

雖然關羽覺得這是敵方將領的明智選擇,但是並不能阻止他心裡的不爽!而董良從汝南到襄陽,每天和關羽一起演武。

關羽也多多少少的指點一二,沒想到這才離開沒多久,拋下了武藝和別人學射箭!尤其是射死了凌操之後,名聲在軍隊裡變的很響亮。

而董良又是一個不常拋頭露面的低調人,對於許多不瞭解他的人都比較神秘。

於是乎傳言一起,愈演愈烈。

等傳到交州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箭定鄱陽,在世養由基了!那個黃老頭,喝酒喝不過大夥,天天炫耀董良的箭術是跟他學的。

喝多了酒,還要立個靶子在帳外,給大家表演射銅錢!可把他得意壞了。

以前剛來的時候,還是一種多年鬱郁不得志的憋屈,這才多久,就這樣的意氣風發,熱情奔放。

關羽雖然樂意看到這樣的猛將。

但是看見這些射箭的,就感覺卑鄙,尤其是董良放棄關羽指導過武藝,選擇了黃老頭的射箭!雖然關羽表面上不露聲色,但是心裡已經暗暗決定找個機會收拾董良一頓。

正好關羽如今來了豫章,要主持大事。

兩個人又把董良的卷子拿過來看一看。

理論知識可以說是很紮實了。

尤其是對於天下大勢的分析與官渡之戰的解答。

有獨到之處,能鞭辟入裡,也能提綱挈要。

諸葛亮道:“存初眼光獨到,若有其輔佐袁紹,曹操恐怕不能勝!”

關羽笑道,“何必給他扣高帽子,袁本初輸了才稀奇,不輸才是應該。

這一下袁紹是用了自己四世三公的牌匾,以及整個河北基業給曹操好好的在史冊上添了一筆。

此好名之人,卻用自己的名聲給曹操做了嫁衣.”

諸葛亮看關羽儼然一副董良長輩的模樣開始評價董良,雖然覺得董良不一定在意,但是這樣也不好,畢竟董良是個有主見的,在原先雖然地位不如關羽等,但是在劉備那裡也是可以與孫乾,簡雍同一檔了。

如今屢次立功,證明了他的眼光和能力,其重要性已經不輸趙子龍,諸葛亮這些人。

可如今,劉備的一番好意,卻突然讓董良幾乎矮了一輩,不知道董良會做何感想。

不過諸葛亮並沒有去勸關羽什麼。

一來,董良雖然年輕,但是豁達大度,與關羽這樣相處,也並不會怎麼牴觸。

二來,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說董良即將成為關羽的晚輩,幾乎是板上釘釘。

雖然董良現在還不知道。

兩個人又等了半個時辰,各考生的試卷都交了上來。

識字的武夫實在太少,這些所謂的武舉考生可能現在還沒有軍隊裡的大頭兵識字多。

軍隊裡的退伍傷殘老兵,送到董良這裡進行基礎培訓,或成為地方小吏,或成為教師,或返回軍營進行士兵們的教育活動。

如今識字率已經非常不錯了。

最起碼可以在古代排個第一。

畢竟整個古代,哪裡會有人在意普通士兵的文化培養呢!但是教會了他們識字,確確實實有利於他們對於戰鬥的進步,經驗的總結。

腦子也變的會思考,不一味的蠻幹。

(感謝弗為遠大朋友的打賞,謝謝!)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興泰六十八年

春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