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初步成功,能夠為火槍的研製提供更多的思路。

畢竟火炮在大規模的作戰中,尤其是射程和威力都有很大侷限性的實心炮彈,只能起到一定的遠端火力打擊任務,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單兵武器的效能。

五十一區與工部在楊浩的命令之下,加緊研究火炮小型化。

而楊浩在其中也為這些人提供了不少的思路。

他所能做的只是如此,畢竟他並沒有真正的見過火繩槍長什麼樣,只能透過記憶中有限的資料為這些工匠提供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讓武器的研發少走一些彎路。

研究武器對於工業的推動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鋼鐵的鍛造技術,在這期間得到的很大的提升。

相比於鐵的產量,齊國的出產的銅並不多,為了節省成本,火槍的製作材料,只能優先採用鋼鐵來鍛造。

使用鋼鐵有利有弊,鋼鐵相對於銅而言,分量上無疑會輕上許多,但是在延展性上就不如同,這就要求工匠的鍛造技術十分的高超。

槍管的製作不同於炮管,炮管只需採用泥模具鑄造的方式就可以,剩下的就是將其打磨光滑確保跑堂之內沒有坑坑窪窪的地方。

而槍管目前齊國工匠採用的是鍛打技術,就是用燒紅的厚鐵片在鐵棒上不停的錘打,但是以齊國鐵匠目前的技術,並不足以完成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活。

楊浩知道,後世的槍管都是採用鑽頭鑽出來的,在培養優秀的槍管鑄造工人的同時,他也讓工部研究這種鑽管技術。

畢竟鑽管技術只要一實現,就可以進行流水線作業的方式,這大大的減少了火槍製作的成本。

若是採用鍛打技術,別說裝備全軍,就是裝備一千人那所需要的軍費,將會是個天文數字。

以目前齊國朝廷的財力,還不足進行如此奢侈的事情。

但是在流水線生產模式出現之前,最起碼要生產出一百支左右的火槍出來。

這些火槍將作為訓練槍使用,為將來軍隊的換裝儲備一些優秀的教官出來。

畢竟並非所有人都能無師自通,即便是火槍的使用方法再怎麼簡單,也得有人教才行。

培養一批能投入實戰的火槍手,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而齊國軍隊在這一點上,相比於後世的封建軍隊而言,也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齊軍從建軍的那天起,所採用的訓練方式,就極其的接近近代軍隊的訓練模式。

只要掌握的火槍的戰術,楊浩覺得,齊軍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火器時代,並不是一件難事。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工部能否將火器製造的成本降低。

否則這一切美好的設想只能是空中樓閣罷了。

楊浩用了幾天的時間,和戶部的官員一起,統計了以下齊國的財政。

統計的結果的還是令人欣慰的,雖然從洪武十三年時候開始,齊國就加大了基礎設施的見識,花費了不少的經費。

但是這兩年朝廷的收入也是十分客觀的,並沒有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

覺得財大氣粗的楊浩,大筆一揮,向各個科研機構撥了將近十萬貫的銅錢,督促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有所建樹。

並且破天荒的在科研領域設立了一個名為科學貢獻獎的獎項,以此來獎勵那些在科學研究上上有所突破的人。

楊浩覺得,只要齊國的國力強盛下去,這個獎項,在將來絕對能夠成為比擬後世諾貝爾獎項。

楊浩始終堅持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才就不惜一切代價培養人才,大筆的經費砸下去,他就不信搞不出點東西來。

他所會的自然科學知識,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內,已經陸陸續續的整理完畢。

一些普及性的知識,早就納入到齊國初等教育的教材之中。

至於那些更加精深的知識,只要成為高階知識分子,就能閱讀楊浩所著作的科學書籍。

齊國的風氣,已經在他將近二十年的努力下,科學技術早已經深入人心。

加上對識字率的普及,隨著知識分子的增多,說不定那天就會有天才人物靈光一閃,搞出個大新聞出來。

就像現在在南方主持修橋的工作的東門那般。

這樣的人物,楊浩有無比的自信會越來越多。

大齊極其開放與包容的政策,為民間的思想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齊人相比於周邊的蠻族,在文化上有著無比的自信。

蠻夷這個成為無疑是帶有歧視色彩的,但是任何來到大齊的蠻夷,在接觸了齊國先進的文化後,雖然心中不願意承認,但是卻也無法否認同自信的齊人相比,自己卻是是個蠻夷。

因此身為蠻夷,在齊國生活,就要有身為蠻夷的覺悟,那些不低調惹是生非的人,可能會遭到齊國百姓的毒打。

而且這種事情,齊國的官府自然是偏袒本國百姓的,只要不是無故殺人,最多隻是斥責一番,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那些在長安城中的蠻夷,都生活的十分低調,儘可能的將自己偽裝成齊人的樣子,不讓自己看上去像是個異類一般。

洪武十五年四月中旬,長安城外,新一年的春耕開始。

農忙的時節,往往是齊國最具活力的時刻。

百姓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勞作,為了體現自己對農事的重視,楊浩每年在這個時候都會舉行一次簡單的祭天活動。

並且帶著文武官員親自下田耕作一壟,祈求今年能夠風調雨順。

這些年,齊國從各地弄來的農作物已經有多達十餘種。

齊國傳統的那些農作物自不必多說,從那南方弄來的蔬菜種子,已經成為了長安菜農重要的謀生手段。

蔬菜的生長週期短,在一整個夏天,能夠種上好幾茬之多。

這些蔬菜,足以滿足,二十餘萬人口的長安城日常所需。

但是蔬菜畢竟只是蔬菜,有它可以改善生活,沒它並不能影響生存。

但是優良的農作物卻不同了,這麼多年,楊浩始終沒有尋找到高產耐旱的農作物。

前往美洲的探險隊,已經離開將近一年之久,他們能否順利抵達美洲,能夠順利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些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浩有些患得患失起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從成為李承乾老師開始

大毛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