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秦軍的撤退,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國伐趙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包括楚國在內,七國皆元氣大傷,國困民乏,短時間內掀起不了啥大動靜,天下終於能夠太平一段時間。

至於楚國,它雖然沒有伐趙,但是之前的伐秦之戰被魏冉和司馬錯大敗,損失十幾萬大軍。

之後鎮壓東越反叛又發動了十萬大軍,雖然最後打敗了東越,但是啥也沒有得到,還被東越洗劫了幾個縣邑,損失慘重。

東越敗逃之後躲進山中,楚國只能乾瞪眼看著,拿他們沒有任何辦法,被迫撤軍。

……

白起回到咸陽之後得到了秦王的召見,不過秦王並沒有因為白起私自撤軍而責罰白起,反而覺得他做的很對,賞賜了白起不少田地和奴隸,甚至還賜予了他孫子爵位。

白起從王宮出來之後和往常一樣面無表情,臉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悅,不知道心裡咋想的。

緊接著,秦王得到了三晉結盟的訊息。

和燕國、齊國被迫與趙國結盟不同,韓國和魏國明顯是自願的,而且是更加緊密的結盟。

秦王看著地圖,臉上充滿了憂愁,地圖上秦國在西,東面從北到南依次是趙國、魏國的河東、韓國的三川、南陽、楚國。

三晉將秦國東出的道路封鎖的死死的。

三晉分開,沒有一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

但是若是三晉聯合,天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他們的對手!

“將太子、應侯范雎、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請來。”秦王對旁邊的宦官說道。

“諾。”宦官俯身一禮,小步朝殿外走去。

“等等。”秦王突然叫住了宦官。“將異人的門客呂不韋也請來。”

……

和秦國相比,趙國的日子就舒服多了。

壓服了五國,趙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而且三晉之間取消了關稅,使得兩國商人源源不斷地湧入趙國,為趙國帶來了大量的糧食和錢財。

燕國和齊國也因為戰爭賠款,不斷地為趙國輸送糧食,再加上以工代賑,趙國內部一片繁榮之景。

回到邯鄲之後,趙括立刻根據功勞對眾將進行封賞。

廉頗被封為都武君,賜封地尉文。

其實若是隻論對趙國的貢獻,廉頗遠超於樂毅和田單,但是因為家花沒有野花香,導致爵位一直比兩人低,現在三人終於相同了。

燕周被封為平舒君,封地平舒。

燕周也是趙國的老將了,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只是名聲不顯,這次趙燕之戰大破燕軍先鋒,俘虜燕軍主帥,先鋒榮蚠,足以封君。

李牧被封為上卿。

田單和樂毅也增加了食邑。

其餘眾將也各有封賞。

藺相如經過兩個多月的調養,身體終於恢復的差不多了,得到襄子的允許後,立刻投身到了趙國的建設中,親自負責趙國的夏耕。

今年的春耕因為戰亂的原因,閒置了很多農田,糧食全指望夏耕了。

“眾卿辛苦了。”趙括從後宮出來,來到虞信等人辦公的地方,俯身一禮。

話說他回來之後,燕氏對他打敗五國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對他打一場仗帶回來兩個兒媳婦很是滿意,拉著安凝左看看右看看,第二天,便派人向安凝家中下了聘禮。

同時,又派觸龍出使齊國,商量婚禮時間。

“大王晨安。”眾位大臣行禮,待趙括坐好之後,也各自回到位置上坐好。

本來趙括回來之後,虞信等人便想像之前一樣回到各自家中辦公,不過趙括覺得這樣很好,就保留了下來,只是加了一個自己的位置。

面前的桉臺上擺滿了文桉,有的已經處理過了,需要趙括過目一下,有的還沒有處理,需要趙括處理。

這些文桉全部都是紙質的。

經過墨風等人的日夜研究,終於將紙發明出來了,雖然顏色還有些泛黃,厚度也不均勻,但用來書寫文字已經沒有問題了,而且墨風等人還在不斷改進中。

話說趙國強盛之後,墨家也隨之強盛起來了,甚至墨風現在開始驕傲的稱自己這一支為趙墨,以此來區分和其他墨家的不同。

還別說,趙墨這個名頭挺有用的,最近不斷有其他地方的墨家弟子來投靠他們。

當然,也有不服趙墨,想要另立一支的。

幾派天天在一塊打擂臺,從辯論到動手到技術,挨個比試,誰也說服不了誰。

趙括看到之後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地將水泥、瓷器、玻璃、鍊鋼爐等東西的原理和研究方向告訴了他們,讓他們開始研究。

然後這群人就開始每天晚上加班到半夜,完全沒了鬥爭的心思。

邯鄲學院校址也選好了,從漳水河邊,一直到紫金山,佔地面積極廣,不過還沒有開始建。

聽墨風說,水泥快要研製出來了,他打算等水泥完全研製出來再建,將邯鄲學院建造成世界上第一座水泥建築,到時候刻上他的名字。

反正用夯土的話,最少也要兩三年才能建成,等水泥研究出來,幾個月就建好了,也不差這點時間,說不定用水泥會更快呢。

趙括隨手拿過一本文桉。這些文桉如果已經審批過了,就大體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沒有審批,就要由他來負責解決。

好在趙括有著後世的眼界和知識儲備,而且還有紙上談兵的天賦,絕大部分問題只要掃一眼便出結果了,少數問題也只需要思考一下。

處理速度比虞信、藺相如等人還要快。

“大王,封賞結果出來了。”這時,樂毅捧著幾本花名冊從外面走了進來。

趙括接過名單,對於樂毅等人,他還是非常放心的,不過該檢查還是要檢查一下。

大體上翻了一下,沒有發現明顯的疏漏,趙括合上花名冊,看向旁邊的虞卿,問道:“內史和少府還有多少錢糧?能否支撐封賞?”

“稟大王,因為以工代賑一直沒有停,內史和少府中沒有多少錢糧了。不過等到夏糧收了之後,再加上齊國的賠償,最近商人也在不斷湧入我國,商稅已經達到了之前最高時候的兩倍。如果分開發放的話,我趙國足以支撐這次封賞。”虞信笑著說道。

趙國的夏糧主要是冬小麥,冬小麥在春秋時期就有種植了,到了戰國時期已經遍佈中原各國。

不過因為口感原因,種植面積不是很廣,並不能提供多少租稅。

但是架不住賠款多啊,而且趙括在齊國搶了不少錢財。

甚至可以說,如果像以前一樣,抹掉部分封賞,趙國不僅可以全額髮放,甚至還能過的很富裕。

士卒們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或者說,他們就從來沒有指望能夠拿到所有的封賞。

“上次伐秦之戰不是還有部分封賞沒有發放嗎,合在一起,所有封賞提升兩成,分三次發放,先發放一半。等到夏耕結束之後再發放剩下部分的一半,秋收之後,全部發完。”趙括將花名冊遞給樂毅。

“大王,這不好吧。”虞信遲疑的說道。

自古以來,只有少發的封賞,哪有多發的封賞?

“哪裡不好?”趙括奇怪的看著虞信。

“封賞的事情。”虞信說道。

“將士們為國征戰幾年沒有回過家,多發兩成封賞怎麼了?”趙括說道。

“大王說的有道理,那便多發一點吧。”虞信沒有堅持。反正趙國財政也不是支撐不起,既然趙括想多發那就多發吧,誰讓趙括是君主呢。

“那末將就先下去了。”樂毅拱手說道。

趙國人手不足,之後下發封賞的事情也要由他來負責,沒辦法,誰叫他不僅會打仗,還會治國呢。

能者多勞。

“對了,荀子怎麼還沒有回來?”趙括奇怪的問道。

趙括知道這些天荀子為了查清貪汙封賞一事一直奔波,很多時候為了確定事情的真假要親自去鄉里或者裡上查詢,不過按理說也該回來了,總不可能每個鄉都要他親自去吧!

“他回來的路上聽說晉陽有大規模貪汙封賞之事,又掉頭去晉陽了,不過這幾天應該能回來。”虞信無奈的說道。

“現在已經查明瞭多少貪汙?”趙括沉聲問道,馬上又要下發封賞了,他決不允許再有人貪汙掉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錢財。

“僅上次封賞,已經確定被貪汙的將士有一萬一千多,涉及到的官吏和鄉紳有一千多,從里長到縣令都有。”虞信說道。

“郡守呢?”趙括聞言,不由握緊拳頭,一股殺氣從身體中衝了出來。

趙國除了上黨郡和剛剛設立的三個郡之外,還有雁門郡、雲中郡和代郡。

如果有必要,他不介意在趙國中掀起一場戰爭。

“沒有查到有郡守貪汙封賞。”虞信搖了搖頭。

到了郡守這個層次,謀求的已經錢財和普通的土地了,而是封地和家學,只有有了這兩樣東西,他們才會成為真正的貴族。

“已經查明貪汙封賞的官紳,全部斬首加抄家,對於嚴重的,全家抄斬。將抄家的錢財和土地分給受害計程車卒和百姓。”趙括厲聲說道,沒有半點仁慈。“還沒有查清的,讓荀子繼續查,直到全部查清為止,一個都不要放過。”

歷經數次大戰,趙括早已不是當初心慈手軟的少年了。

如果心慈手軟,他也不可能活到今天。

“諾。”虞信說道。

“對了,現在戰爭也結束了,士卒也都回家了,讓回家計程車卒協助調查的官員,以他們的身份對這種事應該更瞭解。”趙括說道。

虞信渾身突然打了一個冷禪,趙括是真的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貪汙封賞的官紳了。

他有一種預感,趙國的官場恐怕會掀起一場動亂。

但是……他沒辦法阻止……

以他對荀子的瞭解,荀子聽到了命令後恐怕不僅不會拒絕,反而會更加興奮。

這傢伙看似是儒家,其實骨子裡是個法家。

法家……是一群願意為了法律獻祭自己的狠人……

“死人就死人吧,與我何干!”虞信低頭繼續處理政務。

就算是再大的動亂都不可能威脅到趙括的統治,不提那三十萬大軍,單說趙國幾個大貴族,趙家、樂家、龐家、荀家、肥家……全是站在趙國身後的,樓家已經被連根拔起了,剩下一些小貴族拿什麼和趙括鬥。

況且趙括又不是和所有貴族作對。

“開墾土地?”趙括拿起最後一本,也是最厚的文桉。

國家的根本在於土地,這裡的土地指的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能耕種的土地在古代屁都不是。

趙國的地盤雖大,但是土地質量和韓國、魏國沒法比。

韓國、魏國雖然地盤小,但是地處中原,皆是開發了上千年的沃土,不少地方都能一年兩熟。

趙國還有不少土地荒著,即便是開發好的土地,也只有極少數能夠一年兩熟,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甚至還要輪休。

為此,趙括特地下令,鼓勵百姓開墾荒地。

“為何只是開墾了前兩年因為戰亂沒人種的土地,沒有開墾新的田地?”趙括開啟一看,臉色瞬間陰沉了下來,沉聲問道。

趙國最多的是什麼?是荒地啊,如果只是開墾以前開墾過的農田,那他還下什麼令?

“大王,百姓對墾荒並不積極,甚至很反感。”藺相如苦笑著說道。

“為何?”趙括感到有些奇怪。

按照趙國的律法,只要是荒地,誰開墾出來就歸誰耕種,土地越多,百姓得到的糧食也就越多,按理來說,應該會有很多百姓開墾荒地啊。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荒地都是生土,產量太低了,只有開墾三年之後才能變成熟土,產量穩定。這三年裡土地是沒有什麼收成的,只能勉強抵消種子。但是土地開墾出來之後就要上交朝廷租稅,加上租稅,農民得到的糧食不僅沒有變多,反而變少了。如果年成不好,其他農田多少還有點收穫,但是新開墾的農田還要搭上種子。”

“另外,我趙國雖然荒地很多,但是好開墾的土地已經開墾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不好開墾的土地,要麼地勢太高,要麼地勢太低。河水下游水網密佈,很多都是沼澤地,還有就是靠海的鹽鹼地,開發起來難度極大,成本太高。”

藺相如無奈的說道。

趙國賦稅雖然沒有秦國重,但是也不輕,實行的是十稅一,另外加上口賦,百姓的負擔還是比較大的,抗風險能力也低,一年沒有收成全家就要餓死,沒有人敢冒險。

這還是不算鄉紳剝削的情況,如果有鄉紳剝削,百姓過的就更慘了,或者只能搬家,所謂的苛政勐於虎便是如此。

趙括放下文桉,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片刻之後,說道:“既然主要是租稅問題,那就新開墾的農田三年之內不交租稅,第四年到第五年交半稅。五年之後恢復正常的租稅。至於海邊的鹽鹼地,本王會下令由燕國的俘虜進行開墾。其餘地方,可以依靠以工代賑來興修水利。”

“這是個好辦法。”藺相如眼前一亮。

取消前三年租稅,農民就不用擔心入不敷出的問題,可以放心的開墾荒地,第四年和第五年也只是收半稅,又能增加農民的抗風險能力。

而且有了水利之後,很多不適合種地的地方也會適合種地。

說到租稅,趙括不由想起了趙國的稅收制度——按畝收稅。

這個制度還要從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說起,這個制度改變了之前的公田制,改為按畝徵收賦稅。

只要是無主的土地,誰都可以種,種多少地,收多少糧食,交多少稅,極大刺激了生產力,帶給了國家豐厚的租稅。

其餘各國紛紛效彷,其中也包括晉國,三家分晉之後,晉國的制度便延續下來。

雖然中間趙國經過了幾次改革,但整體上沒變。

按畝收稅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由於古代徵稅能力的限制,使得國家不可能去挨家挨戶統計每家每戶的土地收成,然後精準的抽取稅收。

國家規定是十抽一,到了下面就可能變成了九抽一,八抽一,甚至五抽一,多抽的也沒上交給國家,而是被鄉紳貪汙了,或者用來抵消鄉紳自己的部分了,最後罵名倒是被國家背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實行的是“舍地而稅人”的制度,就是徵收田稅不看土地而是看人口。

天下戰亂數百年,各國基本上處於田多地少的狀態,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土地,國家也希望百姓能夠種更多的地,所以商鞅變法直接設定固定的稅收額度,然後按照人頭收稅。

不過,這個按照人頭收稅並不是人頭稅,人頭要另外再收稅,叫口賦,該你交的一樣都不能少。

賦和稅是分開的,賦最初是用於戰爭的,比如徵用兵車、甲衣、武器等等,沒有戰爭是不徵收的。

後來變成了年年徵收,和稅就沒有啥區別了。

“舍地而稅人”制度在戰亂年代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土地兼併。

既然是租稅是按照人頭收,那土地肯定是越多越好,於是大官僚、大地主就開始瘋狂的兼併土地。

百姓失去土地怎麼辦?賣身為奴,或者逃亡變成流民,流民多了就造反,然後就改朝換代……

這個問題在秦朝並不明顯,畢竟秦朝時間短,來不及出現就沒了。

漢朝的土地兼併現象就非常明顯了,這也是漢朝主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Ps:本來這一章是想寫改稅制的,但是想到半夜,也沒想出來好的稅制,難受。不得不說,商鞅這傢伙的稅制雖然隱患很大,但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已經是最好的稅制了。

漢朝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非要照搬,結果栽了個大坑。

大家有啥好的辦法,評論區告訴我啊,作者智力不夠啊,卡的太難受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向右看齊

徐貴祥

大秦記

徐三千03

俠之大義為國為民

跟屁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