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可不是在進行學術交流,而是在朝堂上的鬥爭,因此就算樊陵搬出了儒家先賢,也不能讓袁氏停止阻礙劉宏封官旨意的實施。

說到底,袁逢和袁隗讓人反對劉宏對孫策的封賞,就是不想讓劉宏的手下有任何不受袁氏掌控的力量,從而影響到他們日後的計劃。

這可是絕對的利益衝突,就憑一句《論語》中記載的話,就想要改變袁氏謀劃了這麼多年的計劃,不管怎麼想都是不可能的。

果然,沒過多久,就見袁逢在和袁隗眼神交流了一番後走出佇列,出言道:“少府此言差矣,諸位斗膽反對陛下的旨意,其實也算是為孫伯符著想,若是這樣一個天賦絕頂之人因為過早出仕,使得其日後完成不了原本可能達到的成就,最終後悔終生,如此豈不是行了揠苗助長之事?”

還不等樊陵回嘴,就聽前方有人發出了一聲贊同:“司空此言有理!”

劉宏聽到那熟悉的聲音,不用看就知道是何進,樊陵也對何進的表現無奈了,他都不知道何進到底是怎麼想的,身為皇家外戚,卻總是站在世家一邊,簡直罔顧了天子的信任!

袁逢說完,何進就表明了立場,隨即先前出言反對的眾人也紛紛力挺袁逢,甚至朝堂上還有不少人想要出列表示贊同,不過他們看到了袁隗的示意,最終呆在原地沒有出聲。

這便是剛剛袁逢和袁隗兩人眼神交流的內容,劉宏還沒死,要是讓整個朝堂裡已經投靠袁氏的,和有意偏向袁氏的都站出來,他們害怕劉宏就算拼得兩敗俱傷,也會讓閹黨儘快除掉袁氏滿門。

已經暴露在劉宏眼前的仍是先前的那些官員,不過卻已經足夠了,剛剛好能給劉宏一定的壓力,卻不至於讓其立馬產生殺心。

至於大將軍何進?都不需要他袁氏明說,何進就會主動導向他們,那個屠夫在袁氏的眼裡,就是一個可以利用,無知又可笑的白痴。

要問此時朝堂裡有沒有支援孫策受封的?雖然少,但也有,就比如周異,還有與他關係密切的揚州出來的官員。

這些官員中有不少人一直以來都關注這孫策,他們知道如果靠自己,那麼仕途就基本已經走到了盡頭,所以他們在看到了孫策身上的希望後,紛紛動了心思。

如果他們在孫策微末時,對其有過幫助,建立了很深的交情,那等到孫策日後飛黃騰達,位居高位時,不管出於什麼角度的原因,孫策都一定會投桃報李,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因此在見到此時的情勢不妙之後,有不少想要幫助孫策的官員開始焦急了,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站出來,不過還不等他們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就紛紛被周異給暗中出手攔下了。

儘管周異的雒陽令可能在這些人裡面並不是最高的官職,但周異是孫策在這雒陽最親近的揚州人,這點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由他出面,其餘人也都只能按下了心思。

周異難道是畏懼袁氏,不想和這些人一起出面幫孫策站臺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說孫策和周瑜的關係,就憑孫策的潛力,周異也不會吝嗇對其伸出援手。

周異之所以會壓下想要幫忙的人,還是因為先前孫策走進內殿,經過他旁白時的一句話,當時周異還很驚詫,孫策的嘴巴根本沒動,而且其他人也沒聽到,簡直就是神乎其技!

孫策當時說道:“叔父,請您記住,待會兒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您和您的好友都別發表任何意見!”

這門類似傳音術的技巧,是孫策在前一任師父銚元英那裡時,學習霸王槍法的空閒時間從一本古籍中學來的,這是孫策第一次使用,不過好在沒有出差錯,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周異看著站在臺階下方,低著頭顱一言不發的孫策,心裡讚賞其沉得住氣的同時,也不可察覺地產生了幾分畏懼。

如此場面,這麼多大人物,大漢的天子和三公九卿都在就有關其封賞的事情進行討論,但他竟然像是置身事外,完全看不出受到這個場面一丁點的影響。

再說樊陵那邊,雖然袁逢親自出列發聲了,但作為天子劉宏的心腹,即將被其從少府提拔為太尉的樊陵,只能先不考慮得罪袁氏的後果,硬著頭皮反駁著。

“司空此言差矣,桑弘羊出仕擔任朝廷官員的時候也不過才十三歲,衛青擔任建章監的時候肯定也沒有行冠禮。

依下官看來,凡事皆靠人為,司空又怎知,今日之孫伯符,不能做到往日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呢?”

樊陵說完,就有官員反駁道:“桑大夫和衛將軍那可都是人中龍鳳,又豈是隨便一個凡人可以媲美的?”

然而還不等更多人和他一樣出言反駁樊陵,袁逢竟然輕笑出聲,隨後說道:“想不到樊少府今日之言竟如此發人深省,這倒是令老夫有些自慚形愧了!

好吧,那老夫就收回先前的話,對陛下的旨意表示贊成,也就聽本初說過孫伯符的天賦異稟,既然如此,就讓老夫見識見識天才的與眾不同吧!”

在場不論是劉宏,還是樊陵,甚至是那些以袁氏為首的門生故吏,當然也包括何進,都沒想到袁逢為什麼突然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竟然同意劉宏封孫策為官了。

何進此時的心裡比別人更加的疑惑,袁紹上次在他府上跟孫策比試文采之事,他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在他看來,袁逢身為袁紹的生父,肯定會為丟了臉面的兒子出頭,抓住孫策年齡不夠的由頭不放,阻止劉宏封其做官。

劉宏也是如此,不過他比何進聰明點,知道袁逢肯定有所圖謀,所以在其話說完話,一直沒有搭腔。

果不其然,幾個呼吸後,袁逢又說道:“袁氏子弟袁本初雖然上次在與孫伯符的文鬥中落入下風,但其先前也曾替漢室立下剿賊之功,也算是不輸少年英雄太多。

老夫聽聞陛下決意要改革中央軍制,本初也發誓要誓死效忠漢室,此番老夫便豁出這張老臉,懇請陛下到時封其一個軍職,全了他報效大漢的忠心。”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與臥龍共同輔佐劉皇叔

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