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懋見過皇帝之後,氣得是混身顫抖。

但也無計可施。

什麼以退為進,什麼借坡下驢,在皇帝那一概都不好使,現在皇帝就是讓他去領兵,他也沒什麼選擇。

“張老公爺,您看還需做何準備?咱家會替您去安排.”

李璋負責送張懋出宮,笑盈盈的模樣,在張懋看來這就是個看自己笑話的。

張懋道:“老夫要準備的地方不少,可也沒想好究竟準備什麼,對於領兵之事完全是毫無章法,李公公,敢問一句,老夫就沒旁的選擇嗎?”

“呵呵.”

李璋笑著道,“您怕是也看清楚了,想讓您去領兵的,除了陛下之外,還有朝中的那些文臣,陛下可沒有跟他們打過招呼,反倒是蔡國公願意跟您通力合作,您看是不是讓咱家先去求個策?就當是鋪路了?”

張懋黑著臉,沒說什麼。

他能聽出李璋的意思。

知道你張老頭沒自信,去跟張周求教,你肯定抹不開面子,不如讓我們這些旁觀者去幫你問問對策,算是為你西北取勝鋪路。

李璋道:“是咱家言多了,張老公爺您自行決定。

陛下明日一早就會把事定下來,估摸著明日中午之前,您就要帶兵走了,今日您還是要先做好準備.”

“這麼快嗎?”張懋突然很無力。

連選擇的權力都沒有。

昨天還好端端的養尊處優,當自己京畿戍衛的最高長官,過那悠哉悠哉的日子。

今日就突然要去當前線將領,過那朝不慮夕的軍旅歲月……

李璋笑著搖搖頭道:“不急也不行,軍情不等人吶.”

“哼!”

張懋輕哼一聲,腳步也加快了很多。

……

……

乾清宮內。

李璋回稟的時候,朱祐樘在幾名司禮監太監的侍奉下,還在批閱奏疏。

“早知今日,他何必當初呢?頭些年,他每次見到朕,都在糊弄朕,每次都顯得畢恭畢敬,但每次都讓朕對他無計可施,他就沒想過,他曾經的地位,也只是朕一句話的事?”

朱祐樘提到張懋,似乎還有氣。

張懋對他可說是非常恭敬,但這種恭敬更多是在裝樣子。

皇帝就是沒法動京營的軍權,這是一種複雜背景所決定的,便在於整個都督府的人都推崇張懋。

不是說張懋多有聲望,而是張懋已經“控制大局”,如果皇帝要把張懋給撤換,算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沒人敢接不說,就算真的有人接了,軍中上下都是張懋的人,繼任者也沒法把軍權鞏固。

反倒皇帝要擔心張懋可能有不良企圖,倒不是說張懋會謀反,或許張懋會給製造麻煩,讓京營上下亂成一鍋粥,給韃靼人來犯創造條件呢?

所以之前皇帝無論對張懋有多大的意見,都只能保留,任由張懋在朝堂上裝腔作勢。

但現在不一樣了。

有張周在,皇帝完全可以不用顧念張懋什麼聲望不聲望的,論軍中的名聲和地位,張周這個後來者明顯是爬到張懋頭頂上了,就一個研武堂,就近乎全是張周的人。

皇帝有了撤換張懋的先決條件。

但即便如此,朱祐樘還是要小心翼翼,生怕做事太直接,讓軍中剩下起了反噬。

所以朱祐樘也不會同意張懋的直接請辭,那代表著君臣和睦關係的破裂,而是選擇讓張懋去西北領兵,把位置暫時給騰出來。

蕭敬在旁一邊研墨,一邊小心翼翼問道:“陛下您看,英國公前去西北,那京師的軍務之事,應當交給誰呢?”

朱祐樘道:“你們是不是以為,朕要把這一切都交給秉寬?”

蕭敬急忙道:“奴婢不敢亂想.”

“無妨.”

朱祐樘道,“先前朕已經派人去將懋仁給叫回來,京師周邊的軍務,暫時不由一人來擔當,而是分給不同人,幾營的人馬,可以由兵部來協調,而各營日常的操練等事,其實本來就由各營地的將領自行來負責,不是嗎?”

“是.”

蕭敬聽了之後,心裡在打怵。

他不由往一旁懂得軍政之事的韋彬身上瞅一眼。

皇帝明顯已經不想再設立提督京營勳臣的職位,張懋很可能是最後一任提督京營的勳臣。

以後皇帝會把京營的軍權分散交給不同的將領,這也是景泰之後一早就定下的規則,但也正是因為英國公家族的勢力,才讓張懋在最近二十年一家獨大。

而皇帝似乎更想恢復景泰時期,由兵部來提調軍權的做法,以張周為兵部尚書,負責京營的調配,而日常操練等事才會交給那些勳臣來完成。

“也別說朕不給他姓張的面子,給他調三千人,隨他去偏頭關,此番出兵就從偏頭關調集,新建伯會協同於他。

給他三萬兵馬,若是能建功立業,朕也絕對不會虧待他!”

朱祐樘說著,將一份草擬的詔書合上,交給蕭敬道,“再讓翰林院的人給斟酌一下,回頭再給秉寬看看。

此戰朕也希望能打贏,姓張的也不想成為第二個朱暉吧?既要領兵到西北,就要做出點樣子,哪怕是兵敗了,只要是奮勇殺敵,朕也會嘉獎。

否則……哼哼!”

你努力去打了,哪怕是兵敗身死,朕也會記你的功勞。

但若是怯戰,就算是戰果還不錯,朕也不會饒了你。

朱暉的下場,就是你的榜樣。

……

……

不出任何意外的,第二日的朝議時,張懋自己主動出來請纓,要去西北建功立業。

而皇帝則在審慎決斷後,答應了張懋的提請。

並規定張懋必須要在當日完成點兵和出征事宜,甚至皇帝說明會親自去城門口為他餞行。

朝議結束之後。

張懋連府門都不用回,已經有人給他準備好了馬匹,行禮什麼的也不用帶,沿途會有人為他準備,隨後張懋就去軍營點兵,而兵馬也是早就做準備好的,三千京營士兵,並不攜帶輜重,只需要以輕騎配合燧石銃,便如此可以踏上前往戰場的路途。

德勝門前。

張懋點兵結束之後,便早早在這裡等候皇帝的駕臨。

而張周與兵部中人先一步抵達。

張懋看到張周之後,眼神中有一股兇惡,大概是覺得這次都是張周在背後給他挖坑。

“英國公,不知可有準備好?需要在下做點什麼?”張周主動過去打招呼。

張懋道:“老夫只問你,到了偏關之後,老夫下一步該往何處進兵?”

跟著張周過來的幾名研武堂成員,見張懋態度如此不善,便知道可能是張老頭正在動怒,他們都很識趣先避開。

只有陸完一人好像很不在意這些,一直立在張周身側。

張周輕嘆道:“韃靼在何處活動,英國公便領兵前去何處,你是主帥,具體行軍事宜無須我來提點.”

正說著,張銳一身戎裝,帶著幾名京營的嫡系將領前來。

這次不單是張懋要前去西北,連他目前在世的最年長的兒子張銳也要一起去,但張懋的大孫子張侖不會前去,大概是不想被韃靼人一鍋端了,張侖算是“人質”。

且張侖在朱暉領兵進河套時,受了傷,回到京城之後也一直在養傷,雖然張侖的傷情早就無大礙。

“見過張部堂.”

相比於張懋對張周態度的不善,張銳對張周可說是畢恭畢敬的。

畢竟張周曾救過他的命,且給了他第二次生命,讓他有機會重新踏上戰場,去實現心中的報復。

且張銳一直都覺得,張家的地位是要靠領兵獲勝來取得,而不是靠祖上的廕庇,所以張銳很支援這次張懋領兵出征的事。

張周笑道:“張將軍真是有英姿,令我自愧不如啊.”

“是啊?秉寬,這兩年你也只有在威寧海一戰時,一次領兵出征的機會而已,且還沒有跟韃子正面交戰,多都是在幕後,你就沒想過,要為自己積累聲望?老夫倒覺得,你應該多去西北走走,讓軍中上下都認得你.”

張懋態度仍舊不善。

但因為兒子在旁,張懋也沒發作。

張周笑道:“下次一定.”

張懋一愣。

這話……

分明就是在嗆他啊。

就好像是他張懋這次搶了張周的機會,讓張周無法發揮所長……實際上是這樣嗎?

根本是你小子給老夫挖坑!

“我這裡整理了一些行軍的策略,還有軍事圖,還有韃靼人可能的行軍走向圖,交給英國公你參詳一番,若是有助益,就全當是在下的心意,若是沒有……只能說很遺憾,我也不是韃靼人肚子裡的蛔蟲.”

張周說著,招呼一旁的劉貴過來,把一份早就寫好的冊子拿過來,交給一旁的張銳。

張銳拿過去之後,心情還有些激動。

大概是軍中上下都覺得張周是戰神,哪怕是隨便寫的東西,也能相助軍隊取得大捷。

而這次張周這麼用心,給張懋寫好軍務策,會令此番出兵事半功倍。

張懋道:“老夫要憑自己的本事打這場仗,無須你來相助,還給他!”

“父親!”張銳很錯愕。

人家給你準備好的取勝秘訣,你都不要?

張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治軍的方略,老夫的策略,就是以快制快,韃靼人不是來無影去無蹤嗎?老夫就要比他們更快!”

張周笑了笑。

心說你是挺快的。

就是嘴快,腳跟不上你的嘴唄?

誰都想比韃靼人快,但你有那條件嗎?你馬比韃靼人的馬快?還是在耐力上比韃靼人更強?

光動嘴誰不會?

張周沒有收回,而是笑望著張銳道:“英國公既然不領會在下的好意,那就交給小張將軍回去研究一下.”

張銳一聽,趕緊把冊子塞進自己懷裡。

這好東西……父親還不領情,這不是神經病嗎?

一邊擔心此戰可能有偏差,一邊還謝絕他人的相助?

不合理啊父親。

張懋望著遠處的旌旗招展道:“陛下快到了,秉寬你還是收起你的善心吧!老夫以前就是沒具體的機會,這次……你等著瞧吧!”

大概的意思,是他張懋要在戰場上證明自己。

我張某人既不怯戰,也不是紙上談兵,我有勇氣也有謀略,且還有你發明創造出來的一眾優良武器,憑啥就不能取得勝利?

等我在西北建功立業之後,回來後看誰敢動我京營提督的權力,到時旁人再說到大明戰神,那一定是在說我,你張秉寬也給我靠邊站!

……

……

聲勢浩大的誓師大會。

朱祐樘親自為張懋授予節杖,並安排了謝遷親自過去扶張懋上馬。

也算是給足了張懋的面子。

當張懋一行開始西去,朱祐樘還立在高臺上目送他們遠去,有種望君出征的儀式感。

等隊伍走了很遠了,朱祐樘才側過頭看張週一眼,問道:“秉寬,你覺得他此行,勝算幾何?”

張周道:“不好說.”

朱祐樘道:“有朱暉前車之鑑,想來姓張的也該知道收斂,但以朕所估量,他應該也不會做出多大的動靜,反倒不如把希望寄託在新建伯等人身上。

聽說延綏在王瓊的備戰之下,已經隨時準備出兵迎擊了!”

西北不是隻等著張懋去領兵跟韃靼人交鋒。

無論是三邊總制王瓊,還是宣大總制王守仁,都在積極備戰。

韃靼人這次動靜鬧得不大,就在於王瓊和王守仁都是實戰派,韃靼人也要掂量一下來犯的代價。

朱祐樘見張周不接茬,不由笑道:“秉寬,朕真不是在給他設絆子,也不是為了讓你去樹敵,你完全不必在意.”

張周道:“陛下誤會了,其實臣也在思量,英國公到底勝算幾何呢?”

君臣相視一眼,然後一起笑了起來。

勝算不勝算的……

無論張懋吹多大的牛逼,誰都知道張懋這次去西北,多半是要鎩羽而歸的。

韃靼人多半不會跟大明正面交兵,就算是張懋有多大的理想,也要看韃靼人那邊的戰略預期,如果人家壓根就不是跟大明死拼的,你張懋就算玩命,也只能望洋興嘆。

“朕倒也希望他能取得大捷,可惜啊……”

朱祐樘分明已經在感慨張懋此番會慘淡收場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國演義

學委

魏卿

隴右崔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