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體重下降:生後1周內因奶量攝入不足、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

2.生長發育: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

3.新生兒:指從臍帶結紮到生後28天內的嬰兒。

4.圍生期: 指產前、產時、產後的一個特定時期。

5.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指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

6.苯丙酮尿症: 是一種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疾病,因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突變導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導致疾病。

7.結核菌素試驗:小兒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4~8周後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反應。結核菌素試驗屬於遲髮型變態反應。硬結平均直徑不足5mm為陰性,5~9mm為陽性(+),10~19mm為中度陽性(++),≥20mm為強陽性(+++),區域性除硬結外,還有水腫、破潰、淋巴管炎及雙圈反應等為極強陽性(++++)。

8.原發綜合徵: 原發病灶伴淋巴管炎、肺門淋巴結腫大。

9.原發型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初次侵入肺部後發生的原發感染。

10.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徵。

11.等滲性脫水:水和鈉成比例地喪失,因而血清鈉在正常範圍內,細胞外液滲透壓也維持正常。

12.抗生素誘發的腸炎: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可使腸道菌群失調,使腸道內耐藥的金葡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某些梭狀芽胞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腸炎。

13.生理性腹瀉:指由於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瀉。

14.重型腹瀉:多為腸道內感染所致或由輕型腹瀉發展而來,起病常比較急,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外,還有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

15.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常見的由腸道病毒,主要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病毒。

16.支氣管哮喘:指由多種炎症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炎症介質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

17.哮喘持續狀態:哮喘發作在合理應用支氣管舒張劑、糖皮質激素等哮喘緩解藥物治療後,仍有嚴重或進行性呼吸困難者。

18.支氣管肺炎:指累及支氣管壁和肺泡的炎症 。

19.重症肺炎:指由於嚴重的缺氧及毒血癥,除有呼吸衰竭外,可發生心血管、神經和消化等系統嚴重功能障礙。

20.艾森曼格綜合徵:指當右心室收縮壓超過左心室收縮壓時,左向右分流逆轉為雙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現發紺。

21.差異性發紺:指動脈導管未閉的情況下,當肺動脈壓超過主動脈壓時,左向右分流明顯減少或停止,產生肺動脈血流逆向分流入降主動脈,患兒呈現差異性發紺,下半身青紫,左上肢可有輕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22.陣發性缺氧發作:指由於在肺動脈漏斗部狹窄的基礎上突然發生該處肌部痙攣,引起一時性肺動脈梗阻,使腦缺氧加重。

23.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異性體徵,常在出疹前1-2天出現。開始時見於上下磨牙相對的頰粘膜上,如沙礫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黏膜。

24.川崎病:又稱面板黏膜淋巴結綜合徵,為原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易累及冠狀動脈 。

25.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是由於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所致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 。

26.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其受體缺陷所造成的一種疾病 。

27.過敏性紫癜:是一種面板症狀,是指血液溢於面板、黏膜下,出現皮下出血,按壓後,顏色不變淺的一種臨床表現。

28.熱性驚厥: 指發生在生後3個月~5歲,發熱初起或體溫快速上升期出現驚厥,排除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以及引發驚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沒有無熱驚厥史。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再見了,膽小鬼

去不了的海

拾光:風起相識

Riposo

系統覺醒自動回收無限加點

戲天鴿

陳總,你老婆馬甲又掉了

請深處

重生六零:像星辰一樣愛你

有金金

柯南,現世輪迴進行中

皖魂